19世紀中葉的警鐘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日本和德國的崛起,擴大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隊伍。日本經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德國於1870—1871年的對法戰爭獲勝,國內也實現了統一。日、德兩國很快就扮演著與英、法、俄、美並駕齊驅的資本主義強國的角色。在此期間,資本主義列強為了擴大市場、傾銷商品和爭奪原料產地,加緊對外侵略擴張,開始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奪取殖民地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愈演愈烈,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
遠東地區是資本主義列強角逐的焦點。中國及其鄰國是西方列強攫取的主要對象。西方列強在繕續對外侵略擴張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周邊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它們在把中國周圍的鄰國逐個攫取為殖民地或保護國之後,便明目張膽地向中國邊疆地區大舉進犯。日、美出兵侵略台灣,俄、英爭奪新疆,英國窺視雲南、西藏,造成了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使中國的邊疆烽火連天,危機四伏。
這次邊疆危機,首先燃起報警烽火的是東南海疆,來犯者則是東鄰日本。
隨著日本向外侵略擴張野心的表面化,中國東南海疆的危機也日漸逼近,首當其衝的是我國的寶島台灣。而要實現侵佔台灣,又必須吞併琉球。1872年9月,日本便迫使早與中國有「宗藩」關係的琉球國王接受「藩王」的封號。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英、美等國的侵略分子都曾妄圖侵佔台灣。1847年和1849年,美國海軍曾兩次派艦艇駛往台灣,勘察礦藏。1867年,美國政府借口它的失事船隻「羅佛」號的7名水手在台灣遇害,公然派出海軍上將培爾率領的軍艦兩艘、陸戰隊181人,在台灣島南部琅礄(今恆春)登陸,向當地的高山族人民進攻;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又以與高山族領袖談判為名,親赴台灣進行刺探情報,他先後對台灣島的海岸、港口以及島內政治、經濟情況等搜集了大量資料。由於遭到台灣人民的有力抗擊,美艦才不得不中止對台灣的侵略,李仙得也離開了台灣。
從19世紀70年代起,日本成了侵略台灣的最危險的敵人。它當時有強烈的向外侵略擴張的要求,目標是朝鮮和中國的台灣。日本在強迫琉球國王接受其「藩王」封號後,便於1873年3月利用1871年琉球船民幾十人因船失事漂流到台灣琅礄地方遇難一事,派外務卿副島種臣到北京,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交涉。1874年初,日本決定向台灣進兵。4月,日本設立「台灣藩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局長,在長崎設立侵台的軍事基地;又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藩地事務都督」,負責指揮侵台軍事。1875年,日本出動陸、海軍3000餘人,在西鄉從道率領下,悍然進攻台灣。5月,日軍在琅礄登陸。
日本的這一軍事行動,是得到美國支持的。1872年,美國駐日公使德隆就曾慫恿日本侵略台灣,並推薦曾擔任過美國駐廈門領事,1867年美國侵犯台灣時參與其事的李仙得充當日本外務省顧問,成為日本侵台的有力謀士。美國支持日本侵台,目的是企圖從中漁利。
日本侵略軍於1875年5月在琅礄登陸後,遭到當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抗擊,並先後打死打傷日軍五六百人,迫使日軍退踞龜山。
清政府得知日軍侵台的消息後,一面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一面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要他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台灣察看,又命福建布政使潘霨幫同辦理。
在高山族人民的堅決抗擊下,侵台日軍傷亡不斷增多,日軍已經吃不消了。現在清軍增援部隊又開到台灣,日本要以武力霸佔台灣更難以得逞。於是,日本便進行外交訛詐。日本政府在發動侵台戰爭後不久,便派柳原前光為駐華公使,隨後又任命大久保利通為特使,來華交涉。英、美駐華公使也乘機出面「調停」,一起壓迫中國。清政府主持外交事務的李鴻章也力主與日本議和。10月,清政府由奕□、李鴻章等為代表,與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舉行談判。10月31日,中日訂立《台事專約》(又稱《北京專約》)3款,規定中國給日本「撫恤」、「償銀」50萬兩,作為日本從台灣撤軍的條件;
專約還承認台灣高山族人民「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後來,日本以此為依據,硬說中國已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乃於1879年正式吞並琉球,廢除其國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
正當日本在中國東南沿海點燃侵略台灣的戰火時,英國又在中國的西南邊疆挑起了釁端。1876年,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借口「馬嘉理事件」對清政府大肆訛詐。
馬嘉理事件發生於1875年初的雲南邊境上,它有多年的歷史背景,而根源在於英、法都想從邊境外搶先侵入中國雲南。1868年,英國第一次派出所謂「探險隊」從緬甸的八莫出發,闖入中國邊境,妄圖從騰越(今騰沖)進入大理,由於遭到控制這一地區的杜文秀回民起義軍的阻擋,未能達到目的。法國不甘落後,1866年組成探測隊,從越南的西貢出發,探測從湄公河(瀾滄江下游)通往中國的可能性,結果發現該河上游不能通航,於是把注意力移到北越,想從這裡取得進入雲南的通路。
1874年,英國又成立一支由193人組成的武裝「探路隊」,由上校軍官柏郎率領,從緬甸的曼德勒出發,北上探測滇緬陸路交通。英國駐華使館向清政府謊稱這是少數人的「探路隊」,是來華「遊歷」的,還特地選派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翻譯官馬嘉理前往雲南接應。1875年2月,馬嘉理帶柏郎的武裝「探路隊」擅自越境,闖入雲南的蠻允附近。2月21日,馬嘉理被當地人民盤問,他態度蠻橫,並開槍行兇,憤怒的群眾把他打死。柏郎被迫退回緬甸。
馬嘉理事件的是非曲直,明明白白,它是英國蓄謀侵犯中國邊境引起的。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卻向清政府提出以斷絕外交關係,增派軍艦來華相威脅。1876年2月,英國派出4艘軍艦,由印度來華,為威妥瑪的外交訛詐助威。在英國的多方威脅下,9月23日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台訂立了中英《煙台條約》16款,規定中國賠償白銀20萬兩,派專使赴英賠禮道歉。另外,還議定了英國人入藏「探路」專條,規定英國可派「探路隊」從北京出發,經甘肅、青海,或者由四川進入西藏,轉赴印度;也可派員由印度進入西藏。英國侵略者通過中英《煙台條約》和「另議專條」,除攫取更大的通商、領事裁判權外,著重注視著中國的西南邊疆,尤其是對西藏更是虎視耽耽。
在西北邊疆,野心勃勃的沙俄把魔爪伸入中國新疆。1864年10月,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部44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此後,沙俄妄圖鯨吞整個新疆,進而南下與英國爭霸南亞地區。
1864年,新疆回民在陝甘回民反清鬥爭的影響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舉事。這些武裝暴動一開始就被反動封建主竊取了領導權,他們實行封建割據,有的甚至進行通敵叛國的罪惡活動。喀什噶爾的封建主金相印為了攻下漢城,竟向浩罕汗國乞師。浩罕的統治者派部將阿古柏於1865年乘機自中亞進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宣佈成立「哲德沙爾國」(意即七城國),自立為汗。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南疆全部和北疆的一部分。阿古柏雖力圖同時勾結英國和沙皇俄國。但俄國為了防止阿古柏勢力的進一步擴張,並乘機侵略中國,竟借口「安定邊境秩序」,於1871年7月悍然出兵強佔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美其名曰代為收復,實際上卻設官分治,佔地墾植,對當地中國居民徵收重稅,把伊犁地區置於阿拉木圖的沙俄行政長官管轄之下。
英國見沙俄侵入新疆,也不甘落後,夢想以印度為基地,侵佔西藏,插足新疆,以排擠沙俄侵略勢力。1874年,英國同阿古柏簽訂正式條約,承認阿古柏政權,並以提供槍支彈藥為條件,取得了在阿古柏統治區通商、駐使、設領事館等特權。所以,中國西北邊疆的危機,歸根結蒂是英、俄兩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活動及其相互矛盾所造成的。
由於資本主義列強的加緊侵略擴張,對中國的邊境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中國的邊疆地區普遍受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壓力,危機幾乎同時出現,標誌著中國邊疆普遍危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