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紅色的頭巾,竟能挑動天下人造反
紅巾軍起義是爆發於元末的一次農民戰爭。
元朝後期,以蒙古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各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掠奪和奴役十分殘酷。他們瘋狂地兼併土地,把廣闊的良田變為牧場,如大臣伯彥得賞賜土地就達2萬頃。大地主「廣占土地,驅役佃戶」,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官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全國稅額比元初增加20倍。
元朝統治者揮霍無度,到處搜羅民間美女,天天供佛煉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濫發貨幣,禍國殃民。加上黃河連年失修,多次決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現了「餓死已滿路,生者與鬼鄰」的悲慘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會上流傳著「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謠。
在這種情況下,劉福通遂利用白蓮教和彌勒教暗暗串通窮人。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農民15萬人挖黃河河道。監督挖河的官吏乘機剋扣河工「食錢」。河工挨餓受凍,群情激憤。
劉福通派了幾百名教徒作民伕,在工地活動,傳佈「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歌謠,暗中鑿了個一隻眼睛的石頭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後,反抗的烈火頓時燃起。
劉福通是穎州(今安徽阜陽)人。他與白蓮教另一首領、河北永年人韓山童一直在北方地區秘密傳教,宣傳「明王出世」、「彌勒佛下生」,以吸引群眾。石人挖出,時機成熟。在韓山童、劉福通領導下,3000人在穎州穎上縣白鹿莊準備起義,因事前洩密,遭到敵人包圍,韓山童犧牲。劉福通突圍後把起義群眾組織起來。起義者以紅巾裹頭,一鼓作氣佔領穎(今安徽阜陽)、羅山(今河南羅山縣)、上蔡(今河南上蔡縣)、真陽(今河南正陽縣)、確山(今河南確山縣)等地。
「眾至十餘萬,元兵不能御。」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首詩:
「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反映了元朝統治下的階級對立和民族壓迫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被壓迫的廣大農民的政治理想。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紅巾軍所到之處,開倉散米,賑濟貧農,深得人民擁護。群眾紛紛加入紅巾軍,隊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在紅巾軍的影響下,全國各地農民紛起響應。人數較多的有蘄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壽輝部、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陽的布王三部、荊樊的孟海馬部、濠州(今安徽風陽東)的郭子興部等。
為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起義軍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義軍;「暗」指元朝統治)的口號,鼓舞群眾向封建官府作鬥爭。1355年,劉福通率軍攻下亳州(今安徽亳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
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東路由毛貴率領,經山東、河北攻入大都;中路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向山西、河北一帶,經大同直搗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放火燒燬「富誇塞北」的蒙古皇宮,繼續轉戰遼東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領,直趨關中,攻下興元(今陝西南鄭縣)、鳳翔(今陝西鳳翔縣),轉戰四川、甘肅、寧夏各地。農民起義軍節節勝利,出現「官府四散躲」,「紅軍府上坐」的大好形勢。
三路大軍轉戰各地的同時,劉福通率部於1358年五月又攻克汴梁,定為國都。在紅巾軍沉重的打擊下,元王朝危在旦夕。這時,紅巾軍的勢力已「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達到了極盛時期。
元朝統治者如熱鍋裡的螞蟻,驚慌失措,先派遣的回軍、漢軍潰敗後,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耳帶兵鎮壓,結果又大敗而歸,軍資兵器幾乎丟光。元朝統治者搜羅一切反動力量,孤注一擲,從各處向紅巾軍撲來。
紅巾軍英勇抗擊官兵和地主武裝的進逼。由於兵力分散,三路大軍流動作戰,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戰計劃,往往使所佔之地得而復失。正當紅巾軍與元朝軍隊進行殊死鬥爭的關鍵時刻,義軍領袖劉福通遇難,中原地區的紅巾軍被地主武裝鎮壓下去。1363年,紅巾軍建立的韓宋政權結束了。而在南方,朱元璋的起義軍發展迅速。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原是郭子興紅巾軍部左副元帥,後獨樹旗幟,背叛農民軍,成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元王朝在各地農民軍打擊下終於滅亡了。
元末紅巾軍雖然失敗了,但農民軍堅持鬥爭13年,歷經「大小數百戰」,波及大半個中國,對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