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歷史里程碑 > 陳橋兵變與北宋統一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統一永遠是歷史的主流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後周境內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穩定了內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外,北邊有勁敵遼朝和在遼朝控制下的北漢,南方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等割據政權。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當政局穩定之後,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一中國的鬥爭繼續進行下去。起初,他曾經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卻不贊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後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後,沉吟良久然後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後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使他大為高興。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後消滅北漢的統一戰爭的戰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後人歸納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北宋的統一戰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採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展關係,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準備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幼子周保權嗣位。盤據衡州(今湖南衡陽)的張文表不服,發兵攻佔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周保權為此一面派楊師璠率軍抵擋,一面派人向宋求援,這就給北宋出兵消滅這個割據勢力製造了一個好機會。宋太祖抓住戰機,立即以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李處耘為都監,調兵以討張文表為名從襄陽(今湖北襄樊)出兵湖南。當時北宋軍隊挺進湖南,要經過荊南節度使割據的地方,這時荊南節度使已由高保融之子高繼沖嗣位,北宋早已清楚探明,高繼沖只有軍隊3萬人,且內困於暴政,外迫於諸強,其勢日不暇給。於是趙匡胤制定了以援周保權討伐張文表為名,「假道」荊南,一舉削平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勢力的方針。乾德元年(963年),宋軍兵臨江陵府,要求假道過境,荊南主高繼沖束手無策,被迫出迎宋軍,荊南亡。接著宋軍繼續向湖南進發,擊敗抵禦的守軍,擒湖南主周保權,平定了湖南。
乾德二年十月,宋太祖以後蜀主孟昶暗中與北漢勾結,企圖夾擊宋朝為借口,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兵6萬分兩路向後蜀進軍。一路由王全斌、崔彥進率領自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入蜀,一路由劉光義、曹彬率領從歸州(今湖北秭歸)出發溯江而上,直入夔州(今四川奉節縣)。由於孟昶荒淫腐朽,不修軍政,蜀軍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宋軍的凌厲攻勢。宋軍二路兵馬連敗後蜀軍的反抗,迅速進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孟昶投降,後蜀亡。
繼後蜀被消滅的割據政權是南漢。開寶三年(970年)十一月,宋太祖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大舉攻南漢。南漢主劉鋹負隅頑抗,但由於南漢許多將領在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中,被劉鋹殘殺,掌握兵權的是幾個宦官,軍事設施皆毀壞失修,因而無法阻擋宋軍的進攻,只好向宋軍投降,南漢亡。
滅亡南漢,北宋就加緊備戰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中比較強大的南唐。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認為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已經就序,為製造進攻南唐的借口,要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李煜懼怕被宋扣留未成行。因此宋太祖就於這一年九月派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戰艦沿江而下,殲滅南唐軍主力,包圍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開寶八年十一月李煜在被圍困了近一年後才被迫出降,南唐亡。
在削平南方諸國其間,宋太祖曾兩次發兵進攻北漢,均未獲克捷。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是為宋太宗。太宗繼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業,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錢俶和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兩浙、福建亦歸入宋的版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他採用了圍城打援的戰法,派潘美等率軍四面合圍太原,並擊敗了遼朝的援兵,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投降。至此,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了。北宋的統一,為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