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的改革,終究付諸東流
唐王朝在經歷了唐太宗貞觀時期、武則天時期後,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其政治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的繁榮,也就達到了頂峰。在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幾乎滅亡,從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統,被藩鎮割據所取代,赫赫王權轉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這兩個惡疾附著在唐王朝身上,難以根除。總的說來,唐中期以後的皇帝多是庸人,雖然有個別皇帝曾在一些朝臣的幫助下,試圖清除這兩個毒瘤,但終於由於根深蒂固,難以奏效。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就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
宦官是專制制度的伴生物,宦官被作為皇帝的家奴,服務於皇宮中。宦官作為一個集團,其成份相當複雜,他們多數是來源於社會下層,由於肉體被殘害,所以心理上也常常是畸形的。眾多的宦官集中在宮內,很容易結成集團。唐朝前期,宦官數量不多,地位也很低,無權過問軍政大事。到唐玄宗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開元、天寶年間,宦官激增到3000人,僅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1000人。宦官高力士尤其被重用,玄宗還委派宦官任監軍,到藩國出使。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當皇帝得到了宦官的幫助,所以更加信任宦官,任用宦官李輔國掌握禁軍,朝廷所有制敕,須經他押署,才能實行。到唐德宗時期,他剛愎自用,猜忌大臣、宿將,便依靠宦官。德宗設護軍中尉2人,中護軍2人,全由宦官充任,統率左右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從此以後,宦官掌典禁軍成為定製。從唐代宗時開始,還以宦官2人充內樞密使,掌管機密,傳宣詔旨,權力很大。
宦官有了武力作後盾,地位更加鞏固,他們有權任免將相,地方上的節度使也多從禁軍中選任,宦官勢力日漸膨脹。
皇帝和朝臣都要受到宦官的支配,因而非常不滿。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安史余部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唐代宗為了敢得暫時的安定,把仍有較大實力的安史部將任命為節度使,同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對內地掌兵的刺史也給以節度使的稱號,到安史之亂平定以後,節度使數量已相當多。這些節度使都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大的佔有十餘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自己任命官員,掌握本地賦稅收入,父死子繼,或者由部將擁立,完全獨立於唐朝的政治體系之外。平時互相攻戰,強大時就向唐王室發難,威脅唐王朝的安全。
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誦即位,這就是唐順宗。他在東宮20年,比較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唐順宗即位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
王叔文,越州山陰人(今浙江紹興)。王伾,杭州人,一個是棋待詔,一個是侍書待詔,原先都是順宗在東宮時的老師,他們常與順宗談論唐朝的弊政,深得順宗的信任。在順宗即位後,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王叔文、王伾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兼鹽鐵副使,推韋執誼為宰相,柳宗元為禮部員外郎,劉禹錫為屯田員外郎,共同籌劃改革事誼。
他們圍繞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割據這一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罷宮市、五坊使。唐德宗以來,宦官經常借為皇宮採辦物品為名,在街市上以買物為名,公開搶掠,稱為宮市。白居易《賣炭翁》詩就是對宮市的控訴。早在順宗做太子時,就想對德宗建議取消宮市,當時王叔文害怕德宗懷疑太子收買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勸阻了順宗。永貞年間,宮市制度被取消。充任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貢奉鳥雀為名,對百姓進行訛詐。五坊使也被取消。這二項弊政被取消,因而人心大悅。
第二,取消進奉。節度使通過進奉錢物,討好皇帝,有的每月進貢一次,稱為月進,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後來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進奉。德宗時,每年收到的進奉錢多則50萬緡,少也不下30萬緡,貪官們以進奉為名,向人民搜刮財富,革新派上台後,通過唐順宗下令,除規定的常貢外,不許別有進奉。
第三,打擊貪官。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先兼任諸道轉運鹽鐵使,乘機貪污,史書稱他「鹽鐵之利,積於私室」。王叔文當政後,罷去他的轉運鹽鐵使之職。京兆尹李實,是唐朝皇族,封為道王,專橫殘暴。貞元年間,關中大旱,他卻虛報為豐收,強迫農民照常納稅,逼得百姓拆毀房屋,變賣瓦木,買糧食納稅。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罷去其京兆尹官職,貶為通州長史,百姓非常高興,市裡歡呼。
第四,打擊宦官勢力。裁減宮中閒雜人員,停發內侍郭忠政等19人俸錢,這些都是抑制宦官勢力的措施。革新派還計劃從宦官手中奪回禁軍兵權。這是革新措施的關鍵,也是關係革新派與宦官勢力生死存亡的步驟。革新派任用老將范希朝為京西神策諸軍節度使,用韓泰為神策行營行軍司馬。宦官發現王叔文在奪取他們的兵權,於是大怒說:「如果他的計劃實現,我們都要死在他的手下。」同時立刻通知神策軍諸軍不要把兵權交給范、韓二人,這個重要步驟未能實現。
第五,抑制藩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劉辟到京都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想完全領有劍南三川(劍南西川、東川及山南西道合稱三川),以擴大割據地盤。王叔文拒絕了韋皋的要求,並要斬劉辟,劉辟狼狽逃走。
此外,王叔文等還放出宮女300人、教坊女樂600百人還家,與家人團聚。
從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對當時的弊政的認識是相當清楚的,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擁護。但同時,革新的主要矛頭是對準當時最強大、最頑固的宦官勢力和藩鎮武裝的,所以革新派面對的阻力很大。
因為實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鎮手中,而革新派則是一批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們的控制之中,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宦官們隨時都可以把改革派一網打盡。
早在永貞元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就一手操辦,將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
七月,俱文珍又偽造敕書,罷去了王叔文翰林學士之職,王伾竭力爭論,才允許王叔文三、五日到一次翰林院。不久,王叔文母親去世,王叔文歸家守喪,王伾孤立無援。這時王伾請求宦官起用王叔文為相,統領北軍,繼而又請起用王叔文為威遠軍使、平章事,但都未得允許。革新派人士已感到人人自危。這一天,王伾又兩次上疏,都沒有得到任何答覆,知道大事已去。當天夜間,王伾得中風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同時,韋皋上表請求由皇太子監國,又給皇太子上書請求驅逐王叔文等人,荊南節度使裴均、嚴綬等也相繼上表。於是,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八月,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
到第二年,順宗也被宦官害死。
在憲宗即位後,革新派紛紛被貶斥,而像杜黃裳、袁滋、鄭絪等依附於宦官的官僚紛紛得到重用。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為開州(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其餘柳宗元、劉禹錫等6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
因此,這次革新運動也叫「二王八司馬」的革新運動。
永貞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宦官擁立皇帝,朝官分成朋黨,本來就有相沿成習的趨勢,在唐憲宗以後,都開始表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