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里程碑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歷史里程碑 > 安史之亂

43 安史之亂

這是唐王朝從盛至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是755年至763年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叛。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

唐朝初年,為鞏固中央集權,保衛邊疆,實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貲多丁」之家,分給其土地,定期衛戍京師或守禦邊疆。在內地或邊境重鎮設置大都督,統兵駐守。後來,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農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發生了問題;加上征戰頻繁,府兵不能按時輪換,長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被迫改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衛,在邊將統率下從事屯墾。在邊境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

「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後因統兵作戰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節度使權力無限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成為大軍閥。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各掌握一州或幾州的軍、政、財權,使中央政府越來越無力控制。

以唐玄宗為首的貴族官僚,營私舞弊,不問政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給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去應付,內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專權自恣,排斥異己。楊國忠到處搜刮,廣受賄賂。統治集團的腐敗,給安史叛亂造成可乘之機。

身兼范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市附近)人,他為人狡詐,善逢迎,因請求做楊貴妃養子,很得玄宗的歡心,並取得信任,官運亨通,是勢力最大的軍閥。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亂,內地防衛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脹起來。在表面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裝得對朝廷極其恭順,騙得唐玄宗的寵信,而在背後卻暗自在河北老巢積蓄力量。在范陽城北建築雄武城,廣招兵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於755年11月,安祿山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見戰亂,突然聽說叛亂爆發,遠近震駭。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嚇得紛紛墜落城下。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並無賴之徒,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夥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鼓躁不進,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軍燒殺擄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軍的反對,「河朔之民苦賊暴,所至屯結,多至2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唐朝地方官吏和將領顏杲卿、張巡、魯炅都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安史叛軍受到挫折,內部矛盾重重。此時,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集合西北各路軍隊,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財力、物力,並向回紇等少數民族借兵,準備平亂。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等地。唐軍因缺乏統一指揮,加上糧食供應不足,士氣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萬人進攻,結果唐軍大敗。史思明在鄴城(河南安陽市)取勝後殺了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

接著,又攻陷洛陽。後史朝義殺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軍再次收回洛陽,史朝義出逃中被迫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歷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面。

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徵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安史之亂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從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安史之亂集團是一股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

中國歷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