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处除三害》陈桂林关帝君圣杯占卜介绍

最近,一部名叫《周处除三害》的优秀剧集由几位杰出的演员所出演,该剧的播出受到许多人的热烈关注。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热度都非常高。就最近关于电影《周处除三害》陈桂林关帝君圣杯占卜介绍在网上展开了强烈讨论。

在电影《周处除三害》里有一段场景,主角陈桂林在关帝面前,用笅杯占卜,问自己是否应该去自首,连续抛掷九次,最后去了自首。

电影之中陈桂林使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即观察正反面来定吉凶。

从电影画面可以看到,陈桂林抛掷了九次,应该都是圣杯。

一正一反:为“圣杯”,又称圣茭、圣卦、胜筶、神筶,预兆大吉大利,所问的事吉利可行,神灵同意你去做。

两个背面:为“笑杯”,又称笑茭、阴卦、阴筶,预兆状况不明,神明笑话你的意思,代表着情况不明朗,最好慎重考虑三思而行。

两个正面:称之为“阴杯”,哭杯,怒杯、阳卦、阳筶,预兆诸事不宜,表示神明不认同很生气发怒,凶多吉少,你最好不要去做。

一般这种方式,需要连续抛三次,三次结果都是圣杯,或者两次圣杯,这样你所问的事情才吉利可行。

电影之中,陈桂林大概是慎重起见,毕竟要去自首,于是连续抛了九次!相当于三次占卜,结果都是圣杯,所以才他去自首的。

笅杯,读jiao,笅字通筊,本义是竹索。也称圣杯、圣笅、圣卦、卦杯和法卦等,主要是用来与神明沟通求问解惑的沟通工具之一,主要集中在闽台、潮汕地区普遍使用。早期一般多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后来不专用蚌壳,也有改用竹、木做成蛤形的。如下图,形式多样:

笅杯起源很早,大概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最早并不是木制品,而是贝壳。所以有学者推测笅杯这种占卜形式很有可能是起源于南方沿海地带,因为古代中原文化之中,占卜基本是用动物的骨头或者蓍草,不同地区就地取材,这也算是因地制宜。

唐朝韩愈有诗云: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杯珓就是笅杯,可见杯珓卜在唐朝是相当流行的。直到元朝这种杯珓卜还是凭俯仰的机率定吉凶。杯珓占卜而附有卜诗卜辞,大概是宋朝才有。

宋朝的程大昌《演繁露》说的比较详细。卜教:后世问卜于神,有器名曰珓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卜休咎。自有此制后,后人不专用蛤壳矣。或以竹,或以木。略斫削使如蛤形,而中分为二。有仰有俯,故亦名杯珓。杯者,言蛤壳中空,可以受盛,其状如杯也。珓者,本合为教,言神所告教,现于此之俯仰也。后人见其质之为木也,则书以为‘校’字。义山杂纂曰:殢神掷校是也。校,亦音珓也。今野庙之荒凉无资者,止破厚竹根为之。俗书‘竹下安教’者是也。

至《唐韵》效部所收则为珓。其说曰:珓者,杯珓也,以玉为之。《说文》、《玉篇》皆无珓字也。案许氏《说文》作于后汉,顾野王《玉篇》作于梁世。孙愐加字,则在上元间。《广韵》之成,则在天宝十载,然则自汉至梁,皆未有此珓字,知必出于后世意撰也。……至其谓以玉为之,决非真玉。玉虽坚,不可扬掷,兼野庙之巫,未必力能用玉也。当是择蚌壳莹白者为之。而人因附玉以为之名。凡今珠玑琲珕字虽从玉,其实蚌属也。夫惟珓校,既无明据,又无理致,皆所未安。予故独取宗懔之说也。懔之《荆楚岁时记》曰:‘秋社拟教于神,以占来岁丰俭。’其字无所附并,乃独书为教,犹言神所告,于扬掷乎见之也。此说最为明迳也。又《岁时记》注文曰:教以桐为之,形如小蛤。言教,教令也。其掷法则以半俯半仰者为吉也。此其所以为教也。

简而言之,笅杯占卜起源很早,流行于沿海地区。现在常用的笅杯占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正反面来定吉凶;一种是占卜根据卦辞来断吉凶,类似抽签。

以上就是有关于电影《周处除三害》陈桂林关帝君圣杯占卜介绍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感觉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在未来的文章中,论剑历史网将尽可能地提供更加详细、丰富的描述和分析,让您对该剧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所以,我们期待着您的关注和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