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记住乡愁》正在热播,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们的注意力。无论是剧情设置、服装搭配还是音乐选择,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和用心。剧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也都有着深入的性格处理和命运展示,成为了观众们心中的经典角色。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记住乡愁》为新农人加油。
曾几何时,在农村流传过这么一句话,“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在传统印象中,和土地打交道,是辛苦艰难、丰歉未知的代名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引擎马力拉满,带动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民职业的巨大转变。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这些“新农人”回到家乡,把农业“体力活”干成“技术活”,把“靠经验”变成“靠科技”。
2024年1月1日起,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加油新农人》作为首播系列,就聚焦了那些返乡创业的青年人,讲述他们将青春热血播撒在广袤田野的故事。
节目记录了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在乡土的召唤下,带着现代科技重返乡村,成为新时代农人的过程。一方水土养育的精神秉性是持久驱动,手中的手机化身高效农具,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成为新型农资,网络直播则成为他们展示乡村生活的新方式。
这些新技术、新思维、新玩法到底为乡村带来了哪些欣欣向荣的气象?跟随节目镜头,便能一览风光。
【从“体力”到“算力” 打造现代化农业】
靠天吃饭,靠人干活,这是传统农业的标签。可当新农人入局,他们就要用新技术种一种很新的地。
在节目中,山东潍坊的梁其安决心回到家乡种西红柿时,看到的就是那样一幅萧条场景:靠肩扛,用手推,锄头刨。
山东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中华农圣贾思勰就出生在这里。贾思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有着丰厚农牧底蕴的故乡不该仍以如此原始的方式耕种。梁其安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窘迫现状。
他本是一名程序员,就算是种地,也要“专业对口”。他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了最合大众口味的西红柿糖酸比。但纸上得来终是浅。种地,毕竟还是要脚踏实地扎到泥里去。
梁其安熟读《齐民要术》,被贾思勰“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说法打动。经历挫败后,他更懂其中真义。向村里老把式讨经验、学习跟土地的相处之道;联动高校学术力量,自主培育符合标准的良种西红柿。最终,用一颗得来不易的种子,建起了“西红柿王国”,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富裕。
新技术,为乡村农业种下新希望,也能收获新丰年。
在秭归,颜义的脐橙果园里,无人机能在三五分钟内运送两百斤橙子;覆盖橘林的智能管护和大数据物联网能实时监测环境变化,预测品质与产量。
从国际海员到新农人,并非从水里到陆上那么简单。颜义的“开荒”艰辛非常。他有着海员不服输的劲儿,更有着根植于血脉的执拗。
秭归是屈原的故里,每年这里有诸多纪念屈原的仪式,更润物细无声的是屈原的“求索”精神。不畏前路困难,也要勇往直前。颜义从小就爱读屈原的《橘颂》。成为新农人后,也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即便困难重重,也要死守初心。
曾经,橙子是颜义对家乡的思念;如今,这颗橙子已然是他必达的归处。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在于人才。“人”在其中的作用,更为巧妙精微。缺少农活经验的年轻人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在乡村这片广阔原野找到实现梦想的新切入点和机会,也为田间地头带来新的气象风貌。
借由节目,这是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又一次亮相。即便是在很难推进大型机械化的复杂耕种地形里,仍可以依靠无人化机械、智能化农业实现从面到点的“精耕细作”。
【从“地上”到“云上” 开辟互联网沃土】
所谓“产业”,一为生产,二为业务。新农人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新的观念,打通了从土地到用户的高效通道。
以往传统农业想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大多只能通过农村掮客收购销售,不仅卖不上价,也面临渠道闭塞的困境。而如今,新农人主导的农村电商已成为一大主流趋势。他们借着2015年兴起的电商浪潮,在乡村之外开辟了另一方互联网沃土。
在黑龙江省上官地村,体育老师陈雨佳转换赛道,用一场插秧节直播活动打开局面,通过电商平台把村里的有机水稻卖到全国各地,将村民的种地收入从每亩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万元。
她是注定要奔跑不止的人——这是脚下的土地赋予她的。
历史上的黑龙江是苦寒之地,古来流放重地宁古塔就在这里。文人骚客,流放至此,不改其志,笔耕不辍,留予后人。
要永远在路上,要始终去开拓,这些文人的气节精神,对新农业、新农人同样受用。在互联网的沃土上,直播带货只是常规操作,还得要一茬又一茬的新点子。
陈雨佳和团队年轻人就为稻田搭建了全天候监控系统,从而推出线上“远程庄主”招募,每个“庄主”都能认领一亩地,沉浸式体验“云种地”,既满足中国人血脉里的种地DNA,又契合了现代生活方式和节奏,让种田成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休闲活动。
而成都平原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谭杰或许是中国第一批借上乡村运动会东风的新农人。
去年,中国“村BA”一度爆火。其实早在2015年,谭杰就组建了村里的第一支足球队,凝聚村民人心,招徕乡村人气,一举为当地王牌农产品新都柚造势。
《加油新农人》以敏锐、开放视角呈现了新农人从生产到业务的闭环过程。在这个链条上,新农人凭借对市场环节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手段,提升了生产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效率,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落到农民口袋里的财富,共同描绘着农业强而永续、农村美并生态、农民富且体面的美好蓝图。
这些“新把式”,让秧苗扎在土里,又在互联网云端结出累累硕果。
【从“新农”到“兴农” 重构乡村新业态】
《加油新农人》系列,关键紧扣“新”,除了新技术、新思维,更有新视野。
正因为看过世界,方能更好关照当下。
跨界种地的新农人,把看似单向流动的农业织成了一张密实的网,连接人、物、地、产。他们真正诠释了农业始终是朝阳产业,是处于上游位置的产业端头,是整个社会的刚性需求。
与只懂得关注粮食产量的传统农人相比,他们更懂得整合资源,打出振兴乡村农业的“组合拳”。在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诸多“农业+”产业形态。
川西高原,刘明勇夫妇以直播电商为支点,在广销山货的同时,撬动更多海内外私域流量,为大山深处的村民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
在尝到直播带货的甜头后,夫妻俩在当地办起村播学校,孵化有潜力的电子商务示范点。同时,把握川西旅游的节点,联合各村进行旅游产业的布局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农业到旅游业,叫好又叫座,为农产品增值,为乡村振兴赋能。
《加油新农人》以当代新农人的故事为范本,讲述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以农业带动更多产业,为乡村创造许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形成“农业+”的业态。“新农”不只是让农业焕然一新,更当“兴农”,让乡村成为更多年轻人联结当下与远方的心之向往。
这就是《加油新农人》步履不停、记录不止的意义。当我们谈论土地与个人的归处时,让这些年轻人的故事被看见、被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回答、一些样本。
年轻人选择回到乡村,往往是因为一腔乡愁、骨子里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而能让他们留在乡村,终究是要能在乡村寻获沉甸甸的成就感与归属感。在这条真正的“返乡”之路上,有新农人,亦有政府和村民。幸甚,已有领头人在前上下求索,哪怕路之漫漫,也不乏与之同行的人。
这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住乡愁》为新农人加油内容,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要在第一时间了解更多有趣剧情内容介绍,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