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张艺谋的“一步之遥”

最近《坚如磐石》的讨论度非常高,每一次的更新都能让观众讨论很久,而剧中的各种发展也牵动着大家的心,《坚如磐石》张艺谋的“一步之遥”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带来的整理内容,快来一起看看吧。

《坚如磐石》张艺谋的“一步之遥”

2019年开机、定档2023年国庆档,张艺谋导演的《坚如磐石》强势推出。

虽说主题不同、类型各异、拍摄风格大相径庭,但不知为何,我总能在《坚如磐石》中看到《满江红》的影子。说得更确切些,一种类似的思路、动机在4年前便已策动。张艺谋用4年时间来探索如何玩转故事,往深里讲,是在实验其个人转型与电影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关系。

故事是目的,也是形式

一部《坚如磐石》热闹非凡,是张艺谋式的热闹。

曾几何时,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宁愿用上亿的大制作和美轮美奂的影像来讲一个清冷的故事,像《英雄》《十面埋伏》。在那些电影里,影像是压倒性的,它是电影的形式、内容,甚至仪式。其实,包括他在内的许多第五代导演都是光影的拥趸,都曾梦想过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样去“雕刻时光”。

而张艺谋也是最早察觉市场风向变化的导演。于是,他开始调转风头讲故事,且故事越讲越好,越来越游刃有余。等讲到《坚如磐石》,他已然“撒开了”,放弃了一贯对光影的坚持,甚至不再用《悬崖之上》的“雪白”、《满江红》的“暗红”和“银灰”去主张“张艺谋式影像”,此前略带朦胧浪漫的古典主义风格,被完全的现实主义手法所取代;那些曾经让银幕世界和现实世界泾渭分明、大开大合的颜色,亦“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为真正的都市霓虹。

故事果真让人目不暇接。《坚如磐石》堪称悬念丛生,翻转不断。公交车爆炸案、暴力讨薪案、陈年骸骨案等,疑点一个接个,大戏一场接一场,前一分钟还同桌共餐、宾主尽欢,下一分钟就面目狰狞、翻脸无情;表面上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大佬”,却屡遭暗害、受人挟制;有的人善恶难辨,有的人真假难分,不到最后,谁也猜不出幕后黑手;螳螂捕蝉时总有黄雀在后,而无论“螳螂”还是“黄雀”又都是局中人……所有的元素都正中市场“眉心”,电影引人入胜,2小时让人欲罢不能。

纵然如此,一旦拨开故事的表象,观众会发现:张艺谋终究从一种“形式”走向了另一种。如今的他,奉行的是“故事的形式主义”;他的故事,即是形式。若是撇开人为赋予它们的表层价值——爱国主义也好,法治理念也罢,将会发现它们都悬浮于半空,与时代、生活乃至其本质关联不足。《坚如磐石》呈现了一个精彩故事,但故事未能深深扎根现实的土壤——假如将这场正邪较量抽离电影设定的场域,放进任何时代,恐怕都能说得通。

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目的;换句话讲,这部电影是为了故事而故事的。翻转的是情节,人物是工具。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感觉影片中的周冬雨像极了《满江红》里的岳云鹏,只不过后者自带喜剧感,故而也更为“讨喜”。但这不影响二人都仓促且莫名其妙地“下线”,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完成了任务。有观众指出了漏洞:这样一场重量级的扫黑斗争,重担竟然落在一名普通警员的肩上——因为无所谓,一位警员也好,一个专案组也罢,只是为了完成情节,本质上选谁都没有不同。

一半是意味,一半是“拥挤”

当然,张艺谋知道要玩转故事,光靠情节还不行;若只有情节的叠加,则成了“剧本杀”,缺乏意味深长而又得到忠实呈现的冲突,便要沦为等而下者。

张艺谋是懂得讲故事的。他对故事“把脉”从更早便开始了,或可追溯到2009年拍《三枪拍案惊奇》之时,那是他转型“讲故事”的肇端。正是那一次的“惨淡收场”让他看到,故事不可以抽离内涵而变成完全的情节堆砌,纵使走形式主义路线,也必须高级,即遵从故事的规律,让故事自洽、给故事以内核。

好在张艺谋通过摸索找到了与自身高度适配的“内核”,既足以驾驭又能够打动观众,逐渐进入“舒适区”。这“内核”是个文学性母题:寻找。于是,我们看到他不断在“寻找”:或是一个真相,如《满江红》;或为一个突破口,如《悬崖之上》;抑或生命中一段不能失去的珍贵记忆,如《一秒钟》……相比之下,那些与人物命运或身世相关联的“寻找”,更能催生情感共振,收获的好评也更多。

游刃有余之后,张艺谋开始尝试将不同类型的“寻找”糅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坚如磐石》。这部影片有两条线:一条属于人物,一条属于情节;前者“寻找”身世真相,回答“我是谁”;后者“寻找”事件真相,回答“坏人是谁”。两条线,一弱一强,互相交织,平行推进又殊途同归,回答后者的过程,其实也在回答前者,而正是主人公身世的真相为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增添了悲剧色彩,往情节里渗入了命运内涵,使其更添几分意味。全片最打动我的台词,是陈道明的那句:“因为你说过,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这一段不在主线剧情的推进之中,却堪称全片“题眼”,它正是主人公“寻找”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这个故事表达了某种价值,那么此处就是。

“内核”设定得好,已注定《坚如磐石》成功了一半;但还有一半则是问题:张艺谋想要放进这个故事里的元素太多了,因此造成情节“拥挤”。观看此片,总有种断裂感或仓促感,那是因为故事逻辑的链条上存在缺失,有些是有意舍弃的,有些是迫不得已,但无论哪种,都是为了给情节让位。比如,公交车爆炸案和陈年骸骨案,无论哪一个都足以填满故事,但是张艺谋不想取舍,因为两个都“吸睛”;于是两个故事都显得“挤”: 前一个结束得仓促;后一个开始得突然,让人错觉进入另一部电影。人物性格也难以展开,像陈冲饰演的那个主要角色,背负着诸多秘密、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副市长妻子。

总的来说,《坚如磐石》的故事策略是成功的,张艺谋又贡献了一部合格的商业片。但是,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导演,以其审美和阅历、技术和深度,还只是念念不忘市场、围着商业电影和票房打转,不可谓不可惜。工匠和大师可能只差一步之遥,想要跨越却并不易。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坚如磐石》张艺谋的“一步之遥”了,对于之后的故事走向也是心里有数,就算之后有任何的疑惑不解也不需要担心,论剑历史网将会为大家持续提供相关剧情解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