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赏析(6)

苏轼画像

苏轼画像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留侯论

苏东坡从司马迁的史记里截取了张良帮助汉高祖成就统一天下大业的故事,揭露忍小而思大谋,等候敌人锋芒过后势力衰败这两个策略的道理。文章论述讲理,引经据典,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文风雄略大气。

苏轼雕像

苏轼雕像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文章开头就直奔主题,写到具有宏伟抱负的人往往胸怀广阔,能做到真正的宠辱不惊临危不惧。接着写张良遇到一位桥上的老人,被后人臆测为仙人,但是苏东坡认为这位老人也可以是秦国的智者,为了检测张良的脾性而故意羞辱张良。苏东坡提出对待秦王应该让秦王充分满足他的优秀娇纵之心,纵其锋芒等到后期开始衰败再开始谋略对付秦王,这样的策略才是真正谋略。

张良选择刺杀秦王,能逃脱实在太侥幸了,也是下下策。苏轼认为张良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做深谋远虑之事,要有长远目标,而不是冒险。老人唐突冒犯张良,可是张良却没有生气,这也是张良从秦国危险情势下逃脱的原因。文章末尾再次罗列古代国君的品德,指出能成功都是因为有足够的气量。前代汉高祖成功项羽失败的对比,再次强调张良的气度。最后写张良的外貌和内在不同,赞美了张良的优异品质和才德。

这篇文章对张良的评论有着独到见解,并没有简单的叙述他的事迹而是特别立意张良的忍耐,是为了表明君主应该有更广阔的胸怀气度才能成为明君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