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刚刚换完官服,就有人击鼓鸣冤了。李逵坐在堂上,听着击鼓的人的陈词。原告说自己被被告打了,要李逵为他做主。而被告则说,他会动手打人是因为原告骂他。李逵一听,便不再细究过程和原由,当即就对此案作出了判决。
在李逵看来,打人的是强者,强者做的事,说的话,那都是对的。而被打的人则是废物,自己打不赢,还要告到官府中来,实在是丢人。于是,李逵就将打人者放了回去,为了表示对被打者的惩罚,李逵给被打者戴上了枷锁,并罚他站在衙门前示众。
李逵只是一介粗人,也没有什么文化,在他看来拳头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而强者才是正确的一方。因此,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句歇后语,而这句邂歇后语恰恰体现了李逵断案的特点。
李逵母亲
?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而有关于他的故事自然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其中“李逵沂岭杀四虎,为母报仇”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但,李逵母亲的死难道与李逵就没有什么关系吗?
李逵母亲画像
李逵下山接母亲,许多人会觉得李逵是个孝顺的儿子,然而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李逵下山接母亲未必是出自真心。当时,宋太公,也就是宋江的父亲,被宋江接上山。公孙胜惦记家中的老母亲,也回家看母亲去了。而李逵在众多的梁山好汉中,武功只能算是中等,脾气又十分暴躁,算不得什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一直跟随在宋江的身边,做事也没有什么主见,往往是人云亦云,当他看到宋江和公孙胜都这么做的时候,他自然也就学着他们,想要回家接母亲上山。所以,李逵接母亲上山并不是出于孝心,而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也正是因为他接母亲的行为不是出于本心,在接母亲的过程中,李逵当然不会仔细小心,也就间接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另外,李逵接母亲上山的行为其实是十分自私的。就好像他杀人一样,只求自己心里快活。他去接母亲,也不管母亲是否愿意跟他上梁山,只求自己心里舒坦。李逵母亲当时已年过六十,又双目失明,让他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对李母而言没有什么好处。
在接了母亲回梁山的途中,李逵因替母取水而放下了母亲,暂时离开。等他回来时,母亲已经被老虎分食了。事实上,沂岭离李逵家并不算远,李逵对附近有老虎难道就真的毫不知情?就算他真的不知情,但在深夜,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独自待在林中,难道就他就不担心吗?
所以,李逵母亲的死,李逵其实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如果不是他下山接母亲,李母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