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出自哪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小说的96回也有叙述。
司马迁
在《东周列国志》中,九十六回合是蔺相如两屈秦王,着重介绍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而负荆请罪的故事没有涉及。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故事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于赵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赵王偶然得到一块奇世珍宝和氏璧,当时秦国的政治主宰者秦始皇嬴政一方面想得到这块好玉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来试探试探赵国。赵王踌躇不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舍人蔺相如愿意出使秦国并答应赵国一定将和氏璧带回来,最终蔺相如果然是成功带回来和氏璧。而后又随赵王在渑池那里和秦王见面,秦王屡屡用言语和陷阱来攻击赵王,最终都被蔺相如巧妙化解。
下面故事进入高潮,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卿,位高权重。让赵国老将廉颇很是嫉妒和不服气,廉颇觉得自己常年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区区蔺相如就只是耍耍嘴皮子,赵王竟然封他的官比自己还高。廉颇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在蔺相如身上,蔺相如却处处躲避谦让廉颇,不和廉颇争高下。蔺相如的门人问蔺相如为何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军,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做长远的考虑。两军相战,总有一伤,亦或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己和廉颇无论哪一个受伤害,对赵国的安慰都是极大的威胁,秦国就会趁虚而入。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后,廉颇亲自背负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宽容都被后人广为传颂。
将相和比喻什么
将相和比喻有容乃大,国家的官员应该互相团结,多为国家的利益考虑。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缪贤的舍人蔺相如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然后陪同赵王去赴亲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毫发无损安全回国。赵王任命蔺相如为赵国上卿。这让征战多年的赵国老将军廉颇心中不满,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躲避廉颇不和廉颇争锋芒。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赵国的安危着想而不和自己计较,心中羞愧难当,便背负荆条到蔺相如的府邸请求蔺相如的原谅。最终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守护赵国。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中,无不体现着大家风范。面对强秦的蛮横,蔺相如不畏强权,和秦国斗智斗勇,忠心护主,不辱使命。蔺相如作为赵国的臣子,在赵国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解国家之急,一心护主,不让自己的国家和国君受到伤害。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更有大海般宽容的胸怀,为了国家的安危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谦恭忍让。而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的可敬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为赵国征战多年,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习武之人,他性格豪爽,光明磊落,当知道蔺相如对自己的忍让的时候,自己很是羞愧,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知耻近乎勇,廉颇实在不愧为战国四大将军之一。
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的精诚合作让赵国没有很轻易地沦丧在秦国手里。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