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到底是成语吗(3)

大禹治水的方法

三皇五帝时期,大禹奉皇帝舜的命令,继承父业,负责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总结吸收了父亲鲧治水期间的经验教训,从堵截治水的方法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治水方法,疏导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图

大禹认为想要缓解黄河灾情吗,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也就是疏导的方法。并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原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衮州、扬州、豫州、雍州、荆州,并由此将这片山山水水作为一个整体,欲治水先治山,将这九州的土地疏通平整,创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经他治理过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通过治山,使得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理通水脉的工程了,与水周旋需要的是智慧,水之理,遇柔则柔,遇刚则刚,刚柔并济,实难掌握其运理。大禹运用他的智慧,解决了黄河河段上的各类问题,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从甘肃积石山引出的水路恰巧被龙门山给挡住了,勘察地形,大禹当即决定凿开龙门山。但是偌大的龙门山该从何处下手呢?大禹计划了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案,只开凿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便将水成功引入。因为龙门地势颇高,很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但仍能看见很多鱼在拼命地向上而跃,便成就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大禹治水是真的吗

在世界诸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取材于大洪水的故事背景,而中国的洪水传说版本就是大禹治水,而有人为追溯该传说的真实性,特此对尧舜时期的气候地理进行了资料考证。

大禹治水人像画

大禹治水人像画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到前22世纪,华夏民族孕育地所处的北半球气候大幅度降温,在公元前22世纪之后,气候突变,半球气温普遍转暖,经历了几个世纪低温而成冰川迅速融化,导致北半球河流中下游河段聚居区域发生大规模的洪灾。

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150年期间经历了一次大变道,原本是在山东一带流如海,改道成为由北注入大海,就是现今河北、天津方位入海。故而黄河泛滥影响了中下游各个部落的生存环境,因为大家推荐鲧、禹父子两相继治水,他们所处的部落原本权利极其微薄,但在治水成功之后,权势声望都水涨船高,夏氏子孙利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威望,加强权势,建立王朝。

这次洪水之灾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各部落的文化传承都收到了极大的影响,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治水的过程中丧命,部落文化随即消散;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山东龙山文化在水灾之前极为兴盛,但却受到洪灾严重的消耗,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