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智姓渊源
智氏远祖为周文王十六子姬原叔(姬姓,名丰,也称原公丰),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弟弟原叔于原国(今河南济源市),姬原叔后人便以国为氏,别为原氏。因原国居天下之中,故有中原之称,原国亦被称为中国,后来中国一词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华夏民族活动区域的总称。
姬原叔十四世原黯,字息,本是原国公族,曲沃代翼后,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将荀国旧地赐予原黯
晋大夫荀息之墓
,原黯别为荀氏 ,史称荀息。荀息侍奉晋献公三十多年,献计假道伐虢,扫除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障碍,还曾以危如累卵来规劝晋公。晋献公临终前任命荀息为辅政大臣,将儿子奚齐(骊姬之子)托付给荀息。但献公去世后,大夫里克、丕郑发动政变,刺杀奚齐。荀息又立卓子(骊姬妹之子)为君,里克等人又杀卓子。荀息深感有愧于献公,遂自杀。
荀息生逝敖,荀息去世后,逝敖不得志,只为大夫。逝敖生荀林父,晋文公称霸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林父为大夫。荀林父后升任晋国中军元帅,成为晋国世卿,其后别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采食于程邑(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后升任新下军将,其后别为程氏;逝敖幼子荀首,后升任中军佐,亦成为晋国世卿,其后别为智氏;中行氏和智氏相互扶持,成为晋国六卿之二。
荀首,因功采邑于“智”(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荀林父担任中军元帅后,荀首顺势进入晋国政坛,出任下军大夫,后累迁至中军佐,卒谥庄,史称智庄子。荀首生荀罃,公元前566年,荀罃出任中军将,登坛出令时,在坛上竖起一面杏黄色大旗,上面书写“中军元帅“智”——荀罃本是荀氏,为何要写作“智”字呢?原来荀罃、荀偃叔侄同为晋国大将,军中一姓,嫌无分别。荀罃父荀首食采于智,偃祖父荀林父自晋作三行时,曾为中行将军,故又以智氏、中行氏别之。自此荀罃号为智罃,荀偃号为中行偃,军中耳目,就不乱了。荀罃追尊先父智庄子为智氏始祖,智氏从此薪火相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智庄子世系如下:
黄帝(姬姓始祖)—少昊—蟜极—帝喾—弃(后稷,本名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姬原叔(原公丰,周文王十六子,原氏始祖)—........(十二代世系失考)......—原黯(荀息,姬原叔十四世)—逝敖—荀首(智首,智庄子,智氏始祖)
智姓郡望
据《元和姓纂》记载:“智,望出天水、河东、陈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古迹遗存
智伯墓
赵、韩、魏三家联合反攻智伯,智伯措手不及,大败而终。赵兵活捉智伯于涂水(今潇河)岸边,赵襄子将其杀于郭村凿台之下的沙坡处。为泄私愤,还把他的头颅挖空,制成饮酒器具。智氏家族直系几乎被杀绝,漏网者和旁系纷纷改为涂姓或辅姓等。
智伯在位期间也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等。由于身首异处,百姓就用上好的木头为他雕刻成头颅,以感念智伯曾经的恩德(旧《榆次县志》载:“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
今神头村西北智岭上(也称:神头岭)有智伯墓,(村人称:智伯圪洞)墓中即葬木头(当地人又说是金镶玉头),榆次庄子乡神头村名便源于此。
秦国灭六国后,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今郭家堡乡)。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建庙,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也有传言智伯其后被埋葬于束鹿县(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称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称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与智丘之名即由此而来。
智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智伯,在智氏发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现存于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东下村,位于智伯墓之旁有豫让墓一座。
历史网(www.16261.net)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