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
蔡叔度
各支始祖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文节、蔡兴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
迁徙分布
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姓源庞杂,族人众多,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九位,人口约八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左右,多以洛阳、济阳、汝南、丹阳、高平、南阳、朔方、辽东、西河为郡望。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如今的河南省境,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先秦时期,蔡姓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秦汉时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且以河南、山东等地为其繁衍中心。到西汉时,河南已出现几个较大蔡姓郡望,并出现了一大批名人。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在此期间,蔡姓人由于在战乱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断涌现,家族显赫达十余世而不衰。随着朝代更变,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姓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时,已入迁福建、广西等地,后安史之乱暴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大破坏,蔡姓族人又一次大举南迁,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闽之蔡姓与唐初先入闽者混成一体,逐渐发展成福建大姓,并成为今台湾、广东蔡姓的重要来源。蔡用元为蔡氏入闽始祖,时在唐代。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从而使唐宋时期成为蔡姓宗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总之,追踪此阶段蔡姓的几次大迁徙与大发展,发现其显著特点便是在南迁族人中大部出自于河南蔡姓,从而证明了河南历来为我国蔡姓的主要的繁衍与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说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时代,蔡姓经世代不断迁徙、繁衍、播迁各地,远播于海外,最终成为我国族大人众的姓氏,并稳居于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全国汉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
现今分布
今江西省的赣州、九江市瑞昌县、瑞金市,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县、海丰市、陆丰市、雷州市、佛山市、普宁市、惠来县,揭西县、阳春县、阳江市、惠东县、深圳市、东莞市、饶平市、河源市紫金县、罗定县、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英山县、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经济开发区、房县、咸宁市、襄樊市、荆门市钟祥市、枝江市、荆州市、竹溪县、潜江市,浙江省的泰顺市、台州市玉环县、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乐清县、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淄博市、济宁市泗水县、梁山县蔡楼村、临沂市、菏泽市单县、日照市东港区、枣庄市、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博白市那林县、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县、泊头市、邯郸市广平县、保定市高碑店、河间县、定州市、石家庄市寿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宿迁市、常州市、盱眙县、如东县、泰州市、盐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内江市、广安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宜宾市、安岳县、郫县、江油县,安徽省的合肥市长丰县、无为县、安庆市太湖县、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县、霍邱县、淮南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华容县、岳阳市、郴州市、麻阳市、株洲市,河南省的鹤壁市、开封市兰考县、长垣县、上蔡县、邓州市、光洲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洋县、安康市,商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兴仁县,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连城县、龙岩市上杭县、泉州市石狮市、莆田市、厦门市、长乐县、三明市尤溪县,海南省的琼海市龙江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蓟县,重庆市的江北区、彭水县、开县、奉节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马来西亚古晋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朔方郡:西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将卫青破匈奴,取黄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其时辖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东汉时期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内蒙古磴口)
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三十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后人因以为堂号。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极大的功,封“龙亭侯”,后人因以为堂号。
历史网(www.16261.net)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