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
姓氏源流
伯(B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夏王朝初年东夷族伯益,属于以先祖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伯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亦称柏翳、大费,本是黄帝的后裔,在舜帝执政时期出任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他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嬴”姓,故伯益也是嬴姓的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大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却推辞不受,还躲避到箕山之阳。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历来的禅让制度。后来,夏启担心伯益会夺取自己的王位,因此杀死了伯益,建立起“王天下”的夏王朝,中国正式进入奴隶制社会。
“伯”之一字,本意除了排行老大以外,还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伯”字为姓氏者,称伯氏、嬴氏、柏氏、费氏等等,有四百多个分衍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伯氏史称正宗。伯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孤竹国王子墨胎允(伯夷),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相传,伯夷之父叫初,为孤竹国君。其父逝世前曾遗命其弟叔齐为孤竹国君,而叔齐却要让给兄长伯夷,伯夷就避而遁去。叔齐亦不自立,干脆弃位,往归西伯侯姬昌(周文王)。伯夷的名字叫墨胎允,叔齐名字叫作墨胎智,孤竹国君主世家皆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到了周武王姬发出兵伐商纣之际,这兄弟两人却出来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及至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仅采薇(大巢菜、野豌豆,或通称能食的野菜)而食。当时有个妇人就指着他们吃的薇讥笑于二人:“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遂绝食而死,被其他人葬于首阳山(今河南堰师)。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二人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让臣子忠实于王朝。后来唐朝时期的大儒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在中国历史上,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对其不以为然。东方朔认为这两人是“古之愚夫”,指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即说这二人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得什么贤人?
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称为“伯”,其后裔子孙承袭先祖之姓氏者,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有称伯氏者,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荀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荀林父后来因出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号,亦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林父活动在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晋灵公姬夷皋、晋成公姬绥、晋景公姬獳(姬孺)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为五朝重臣。荀林父之父亦为大夫,为晋文公执政时期的上卿赵盾属下,事迹不详待考。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荀林父即崭露头角,周襄王姬郑十九年(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战”前,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之战将)。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就担任了中行即中军的主将。其后,荀林父历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620年),秦、晋之间爆发“令狐之战”。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原因是晋文公死后,晋国贵族们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穆赢(文公夫人)大闹朝廷并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的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晋灵公(太子夷皋)。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军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这是荀林父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勋绩。
荀林父有个孙子叫荀阁,他以其祖父功高望重,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氏,称伯阁,其后裔子孙乃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伯字开头的双字复姓所简改。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形成另一支伯姓
源流五
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
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例如伯氏、柏氏等,所以现在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大宗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宗伯,是西周时期的官职称谓,职掌春官府司,源起于远古黄帝时期的神职祭司,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黄帝时期,神事与民事被明确区分开来,从事神事者称“巫”、“觋”,以其职掌则又分“宗”、“祝”,专职主持五礼。在远古至商贾漫长历史阶段中,在五礼之中将首位之礼称吉礼,亦称冠礼,即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官即主持之人称“宗”,属下官吏皆称“祝”。这种官称历尧、舜、禹至夏、商、周,一脉相承。由于“宗”是由氏族中最为德高年长者担任,因称“宗伯”,至西周时期确称之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
在西周初期,大宗伯有两个:“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是东西二伯也。”以后,大宗伯之职由周公旦、召公奭的后裔子孙轮番职掌,一直到周王朝灭亡。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曾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到了唐朝时期,依然有大宗伯之职,在典籍《唐六典》中,就称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直至明、清时期,人们还通常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在历代大宗伯、小宗伯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宗氏、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术士南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指出:“南公氏、南伯氏,同称之别也。”在史籍《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南公,亦称南伯,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今河南周口淮阳,一说江苏泰安)而得名。南伯是当时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就是著名的术士,以观天象、卜阴阳、相面而专长。他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南伯指得是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姓的后代族人。秦始皇灭楚国,其芈姓熊氏君族虽衰没,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力,其中的项、刘、陈三氏中的项羽、刘邦、陈胜后来果然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王朝。后世人以南公之语精简为“亡秦三户”,用于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南伯氏、南公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伯氏、南氏、公氏等。如今已经没有南伯氏、南公氏这两个复姓了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或言以地为姓,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出自元朝时期大将、丞相伯颜的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潘氏、詹氏、白氏等。
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别速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谢氏、苏氏等
源流九
源于回族,出自著名回族先人伯笃·鲁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伯氏,源出元朝时期广西桂林肃政廉访副使伯笃·鲁丁。伯笃·鲁丁,字至道,汉名鲁至道,答失蛮人(Dnishinsand,有学识者),著名元朝政治家,诗人。伯笃·鲁丁的后裔子孙多改汉姓为伯氏、鲁氏等;又因“伯”与“白”对音,后多改为谐音的白氏(如其十九世孙白崇禧),但依然有称伯氏者,如今福建漳州龙海的伯氏家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伯力氏,亦称巴拉氏、巴哩氏,满语为Bari Hala,汉义“弓、豌豆”,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赫哲族、费雅喀奇勒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博氏等。
⑵.满族伯特氏,亦称拜格氏,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伯德部,以部为氏,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多为伯氏、卜氏等。
⑶.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关氏、胡氏、扈氏、伯氏等。该支伯氏鼻祖为瑚锡哈哩·伯麟,满洲正黄旗人,翻译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授盛京兵部侍郎,累官云贵总督氏、都统、体仁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伯苏特氏,亦称白苏特氏,满语为Beisut Hala,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白氏、伯氏、苏氏等
源流十一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伯佳氏,亦称白佳氏、拜佳氏,有学者指出其先祖本为汉族,在东汉晚期被乌桓民族裹胁入辽东地区,逐渐成为锡伯族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白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伯,是西周时期的官爵称谓。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承袭殷商时期的爵称:公、侯、伯、子、男,其中的伯爵位列第三等。到后来西方欧洲国家中出现五级爵称制,则要比中国晚两千余年之久。西周时期,周公旦设有九伯爵官制:“九伯者,九州、岛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中国古代将中原大地分为九州,华夏居中,九位伯爵分居职掌九州,九州之外的所有地方,不论海内海外,皆称九岛,亦分封九位伯爵职掌之。这说明在实际上,周王室共有十八位伯爵。
在这些伯爵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谓为姓氏者,即为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伯益、伯夷、荀林父、伯笃·鲁丁(鲁至道)、瑚锡哈哩·伯麟。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为嬴,成为后世神采飞扬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后来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当禹年迈时,曾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他,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受,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贤明的儿子启。自此,结束了君位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后裔可能大多数姓了嬴,而伯氏出现于中国历史上迟至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故伯氏后人奉伯益为伯姓的得姓始祖。另伯夷、荀林父亦为伯氏的祖宗(见上“2”、“3”姓源介绍)。
迁徙分布
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七百八十三位,望族出河东郡。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载:“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表示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此外,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伯姓望出河东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一带地区)。
历史网(www.16261.net)请文明阅读历史资料 错误指正QQ: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