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日耳曼尼亚,罗马帝国旗下行省之一,地点在现今的瑞士西部、法国侏罗与亚尔萨斯地区、德国南部,以日耳曼长城为边界,东南方与阿尔卑斯山山区省份拉埃提亚接壤。
沿革
最初与罗马的关联
“上日耳曼尼亚”与“下日耳曼尼亚”的名称未出现在尤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中。下日耳曼尼亚原为贝尔盖人所占领,上日耳曼尼亚为高卢部落赫尔维蒂人、塞夸尼人(Sequani)、吕契人(Leuci)以及特雷维里人等占领,另外在莱茵河中游北岸,阿里奥维斯图(Ariovistus)领导的日耳曼部队残部企图攻取维森奇奥(Vesontio,今贝桑松)但公元前58年被凯萨击败。
此后罗马人并未放弃这个地区。卡西乌斯·狄奥指出 ,在他统治的最初的五年期间(前28年-前23年),屋大维以这些省份有叛乱的危险,而由他独自统率军队以恢复治安为理由,取得了主要元老院行省(Senatorial province)的直属总督级职位。之后十年这些省份恢复属于元老院,在元老院推选的总督辖下。
上日耳曼尼亚是这些独立省份之一,显然在共和时期最后数年已成为共和罗马的一省。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也提及“上日耳曼尼亚行省” ,卡西乌斯·狄奥将日耳曼部落视为塞尔特人,可能是因当时以贝尔盖人之名指称下日耳曼尼亚人而产生的印象。狄奥未提及边界,但他将上日耳曼看作向莱茵河源头的延伸,但不确定其对于在瑞士境内、来自康斯坦茨湖的莱茵河上游部分是否有所认识。现今一般以莱茵河流经上日耳曼尼亚的区段为莱茵河中游。
帝国的界限
奥古斯都计划将全部日耳曼尼亚核心地区合并为一个行省“大日耳曼尼亚”(Magna Germania),这个计划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到阻挠。奥古斯都决定将罗马帝国的疆域界限定在莱茵河-多瑙河的边界。此后,沿着边界发生了频繁的军事冲突与挫败,促使罗马人发动惩罚性远征以及增强上日耳曼尼亚的防御。
前12年之前,由杜路苏斯建立经营的主要军事基地位于维提拉堡(Castra Vetera,今桑腾)与莫根提亚肯(Mogontiacum,美因茨),要塞体系逐渐围绕着这些基地发展起来。在69年至70年间,全部沿莱茵河、多瑙河分布的罗马防御工事都在日耳曼的叛乱与罗马军团之间的内战中被摧毁。当此次猛烈而短暂的社会动荡结束后,罗马人比以往更广泛地重新建立这些防御工事,并修筑了一条连通美因茨与奥格斯堡的道路。
83年至85年间,图密善发动对法兰克福北部卡蒂人(Chatti)的战争(黑森名称即来自卡蒂人部落名),此时罗马人已建构出前线地区及持续增筑堡垒的边境,由无障碍的前哨区域、实用的栅栏、木造瞭望台与道路交会处的堡垒所组成。此防御体系最迟于90年已发展臻于极致,由一条穿越欧登瓦德山的罗马道路及其他次要道路网络将所有的堡垒与塔楼连结起来。
公元90年,上日耳曼尼亚被重新设为一个皇帝行省(Imperial province),并从卢格敦高卢并入大量领地,重划后第一任且最有名的一任总督就是后来的皇帝图拉真,在任期间为96年至98年即帝位为止。原赫尔维蒂人的拓居地区成为 上日耳曼尼亚行省 的一部分。
上日耳曼尼亚位在地图编号15紫色区块中央位置。
3世纪的上日耳曼尼亚与下日耳曼尼亚。
防御性战略
决定日耳曼长城发展的计划相当简单。从战略的观点而言,阿里奥维斯图麾下的日耳曼人曾企图开拓的阿格里戴克美特(Agri Decumates)地区,或莱茵河、多瑙河之间的地带,提供了一条介于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线状隆起地形。沿着整体水系分布的凯尔特人密集聚居的新拓殖地被这条隆起线一分为二,罗马侵略军能在黑森林的掩蔽下向上移动。罗马人的防御工事因而径直穿过隆起的底部,拒守被保护的廊道并缩短战线。
关键点是位于莫根提亚肯(Mogontiacum,美因茨)的隆起地形的肩部驻有大批机动部队(masse de manoevre)或战略储备,可以相当轻松地防守遍布森林各处的堡垒,且这些保垒因此经常被阿勒曼尼人纵火,却提供了预警效果。受到通知时,罗马军团会自美因茨或史特拉斯堡或位在另一侧的奥格斯堡发起预防性与惩罚性的攻击行动。
整个防御体系仅在重装部队集结于美因茨时才能发挥成效。不论古代或近代,只有定点防守称不上好的防御,定点防守充其量只能供预警或拖延直到发起反攻,尚须有另外的攻击武力。
随后的数年和平时期,长城丧失其暂时功能,渐有村庄(Vici)或社区在堡垒周围发展起来。不晚于150年,塔楼与基地已用石材重建,士兵们居住于城墙范围内、以壁画装饰的优质石造营房。日耳曼文化也已改变,从前凯萨曾经记述支持阿里奥维斯图(Ariovistus)战斗的苏维汇人的毛刷状茅屋,但此时卡蒂人与阿勒曼尼人已居住于长城周遭舒适的罗马化村庄。
行省的终结
公元300年左右,当罗马帝国丧失对最南端省份的控制权时,戴克里先将上日耳曼尼亚的南部(瑞士)地区并入大塞夸诺伦省(Provincia Maxima Sequanorum)。5世纪初,上日耳曼尼亚南部、大塞夸诺伦都被勃艮第王国(Kingdom of Burgundy)吞并,北部地区则成为阿勒曼尼亚(Alemannia)的一部分。
聚落( Civitates )
除了主要城镇和军营,还有较小的平民村庄( Vici ):
阿尔蔡( Altiaia )
艾森伯格( Eisenberg )
罗肯豪森( Rockenhausen )
大盖劳( Groß-Gerau )
黑尔登贝格( Heldenbergen )
上日耳曼尼亚目前已知的城邦( Civitates ):
拉登堡Ladenburg( Lopodunum ,即 Civitas Ulpia Sueborum Nicretum )
温普芬 Wimpfen( Civitas Alisinensium )
斯图加特-巴特康斯达特 Stuttgart-Bad Cannstatt( Civitas Aurelia G... )
罗滕堡Rottenburg( Sumelocenna ,即 Civitas Sumelocennens )
罗特魏尔Rottweil( Arae Flaviae )
巴登-巴登Baden-Baden( Aquae ,即 Civitas Aquensis )
美因茨Mainz( Mogontiacum ,即 Civitas Aresacium )
沃尔姆斯Worms( Borbetomagus ,即 Civitas Vangionum )
施派尔Speyer( Noviomagus ,即 Civitas Nemetum )
威斯巴登Wiesbaden( Mattiacorum ,即 Civitas Mattiacorum )
赫登海姆 Heddernheim( Nida ,即 Civitas Taunensium )
迪堡Dieburg( Civitas Auderiensium )
重要村庄( Erwähnenswerte Vici ):
森腾普拉塔( Centum Prata ,Kempraten)
苏黎世( Turicum ,Zürich)
温特图尔( Vitudurum ,Winte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