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是英国在称霸世界的几个世纪以来最为凶险的一次战争,它确立了英国的世界地位,在此后一百年里再无对手敢于用武力挑战大英帝国,世界历史由此进入了所谓由英国维持的和平秩序,史称“不列颠治世”。
实际上这场战争的全称应该叫做“法国大革命战争及拿破仑战争”,英国的主要对手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法国。起初,英国采取了典型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在欧洲大陆组织起盟友同法国死磕,自己则集中优势力量进攻法国海外殖民地。这种战争策略早已被英国人运用的炉火纯青,在英西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以及七年战争中,英国均凭此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英西战争中,英国选择与尼德兰和法国结盟,通过资助尼德兰革命打击西班牙;第三次英荷战争,虽然荷兰海军比英国舰队更为英勇,却因陆路不敌法军而向英国投降;七年战争期间,英国虽然疯狂补血普鲁士,却将自己的军事主力运用到海上封锁和抢夺殖民地方面去了。然而这一次,情况却有所不同。
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依然照搬了七年战争时的经验,但这一次他们的盟友要更加强大。当时英国联合了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当时欧陆主要强国共同围攻法国。英国领导人更是曾主持过七年战争的统帅老威廉·皮特的儿子,即小威廉·皮特。这个人才华横溢、政治素养极高,以24岁的年龄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首相。看上去,英国所面临的形势要比七年战争好的多,胜利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一次英国的战略却并没能发挥作用,“英国式战争方式”失灵了。
最开始英国确实攻占了不少法国殖民地,在海上也接连取得几次胜利,但并没有对法国造成影响。陆地上,法军取得了对英国盟友一连串的胜利,这导致战争的第一阶段整整打了十年。期间英国接连组织了两次反法同盟,却都遭到了惨败,许多英国盟友不得不选择求和。当战争进行到第二阶段之后,英国又组织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提供的钱财和物资远远超过先前两次,却依然收效甚微,甚至法国在这一阶段达到了胜利的巅峰。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盟友,普鲁士险遭灭国。当时整个欧陆都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以至于拿破仑甚至生出了想要渡海进攻英国本土的想法,所幸纳尔逊将军指挥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才幸免于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前期惨败,曾经屡试不爽的“英国式战争方式”为了这一次会失灵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英国,而是英国对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军犹如脱胎换骨一般,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法军。当时的欧洲军队基本都是职业军队,靠打仗领取工资,与古罗马时代的马略军制改革和唐朝中期军事变革类似,属于募兵制。所以一旦国家财政不支,战争就打不下去了。在包括七年战争在内的此前历次战争中,欧洲一个国家能够一次性凑齐十几万军队都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法国在大革命爆发之后在军事制度层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法国大革命扫荡了旧秩序,在军事上开始实行征兵制度,要求每一位法国公民都有义务参军,这样一来兵源就源源不断,甚至就连认同法国革命的外国人都可以加入法军。众人不论出身,只要能够在战场上立功就可以当上将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这句经典名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军事天才拿破仑的统帅下,法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通过一次深层次的制度革命,法国的潜能全部被逼出来了,一下子成为一个横扫欧洲的超级强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继续延续过去的策略就难以奏效了,这促使英国开始调整应对方法,只不过调整策略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契机。
契机很快就来临了,当拿破仑开始入侵西班牙的时候,英国人敏锐的探寻到调整策略的机会和方向。原来自特拉法加海战以后,拿破仑便开始放弃从海上入侵英国,转而利用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展开大陆封锁。大陆封锁政策的核心就是不允许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人进行贸易,意图从经济上将英国拖垮。只是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帝国,并且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当时欧陆列国需要英国要远超于英国需要欧洲大陆。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肯定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很快西班牙人就开始大肆走私,而沙皇俄国更是干脆退出了大陆封锁计划。后来拿破仑先后进攻西班牙和沙俄的行为被许多人认为是野心驱使,其实更重要的是法国想要堵住大陆封锁体系上的漏洞,最终迫使英国就范。
法国人的努力失败了,当拿破仑军队开始入侵西班牙之后,遭到了当地人激烈的反抗,这让英国看到了机会。英国人迅速派遣了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协助西班牙当地游击队共同抵抗法军入侵,效果非常好。这支英军由统帅威尔斯利率领,牵制住了拿破仑接近三十万大军,表现的十分出色。后来威尔斯利因此被英国加封为威灵顿公爵,并在滑铁卢战役中再度击败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成功使得英国人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经验,并且从中汲取和补全了本国的战争策略。
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曾经的欧洲大陆争霸战争都是从王朝的角度看待问题,然而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进行,将启蒙运动思想广泛传播到欧洲,促使许多人开始从民族的角度看到问题了。正因如此,在西班牙人眼里,反抗法军不再是一场简单的王朝战争,而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转变所积蓄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其次英国人发现了派遣大规模军队的效果,能够派遣充足军队前往欧洲大陆作战,这在盟国眼里的诚意是不一样的,盟国会更加真心实意的协同作战。因此在西班牙作战之后的英国对从前的“英国式战争方式”进行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调整。
英国人决定不再只是出钱财和物资,让盟国替自己死磕对手,同时也开始派遣大量的部队进入欧洲大陆作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与拿破仑死磕到最后的反法联军就是英国人。另一方面英国开始学会在战争中树立道义的旗帜,利用欧洲当时弥漫的民族主义思潮打出了民族解放的旗号,提出反法战争就是“民族性战争”。从此之后,在“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内涵里有增加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开战之前必须想方设法的占领道义高地,即便这面旗帜可能会很虚伪。通过对战争策略的调整升级,以及英国自身实力作为保证,决定了拿破仑的败局,英国人又一次成为战争的最大赢家。
综上所述,原来很成功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对付法国却不灵了,英国后来的调整实际上是把新的变量、新的资源整合到自己的战略构建中,让它重新有效。所以“英国式战争方式”具体的表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内核,那就是不断在战争的收益和成本之间找到一种战争的均衡点。一旦外部条件让这个均衡点发生偏离,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就需要有根据新的变量来修正自己,重新找到一种新的均衡点。这种动态的、不断寻找新的均衡点的做法正是务实主义在战争方面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自大英帝国崛起之日起,总结归纳出一套联结盟友、从外围寻找对手弱点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却在面临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军时失灵了。英国后来根据时代的变化总结新的变量和资源,并整合到自己的战略结构中去,完成战争策略的调整。“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具体表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内核,即不断在战争收益和投入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这种动态变化、不断寻找新的均衡点的做法是一种务实主义的体现,同时也是英国战争策略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