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地区非常著名的人物,除了哲学方面之外他在诠释学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翻译,而作为一位诠释学家他被人们长期的忽略,导致他很长时间之内都处于被埋没的阶段,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甚至在他离开人世一百多年之后才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那么施莱尔马赫翻译理论是怎样的呢?
施莱尔马赫雕像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其实在相关书籍中已经有所介绍,大致也可以将这种理念概括为两种理论,第一点就是因为写作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因为背景、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作品会出现许多被误解的地方,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应该要进行一定的翻译。第二点则是施莱尔马赫强调了其他翻译理论中所忽视的心理方面的解释,所以他在翻译的时候会适当的同样翻译出心理方面的解释和原因,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进入到作者所设想的那种背景中去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就是要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内去尊重和维护原著,并且要让读者更容易适应和理解作者。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一个讲座中提出过如果将其他种类的语言全部翻译成为德语,那么听和读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翻译过来之后还是一模一样,那么翻译的意义和特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他看来保存之前作品原本的特征以及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施莱尔马赫 归化异化
施莱尔马赫雕像
施莱尔马赫和归化异化之间的关系还要从1995年开始说起,这一年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将之前施莱尔马赫的一些和翻译相关的理论整理出来,让这些重要的资料在施莱尔马赫去世一百多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在他的理论中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术语,按照中文翻译过来之后就是归化和异化了,也就是说当年是施莱尔马赫提出了归化异化这个词语和理论,这是他在1813的《论翻译的方法》中发表的观点,但是因为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之中,所以才会在这么久之后才重见天日。
施莱尔马赫的归化异化的理论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他所坚持的翻译理论,在他看来如果想帮助读者在没有离开这个语言环境中完全正确的看懂其中的含义,那么只有两个方法。首先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对原著有所改变,让读者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和作者产生共鸣。另一个方法则是不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误导,要让作者的思想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这样一来就有利于作者的思想更好的传播。
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
施莱尔马赫的作品
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这个特点和他是敬虔派有关,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不仅一直在敬虔派的环境中生活,而且还非常爱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康德主义的书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康德言论他都曾经阅读过,尽管不是全部的认同,但是在今后他得认识和思想中有了很深的康德主义影响。这在他之后的写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另外在施莱尔马赫生活的那个年代浪漫主义也处于盛行的阶段,所以他开始加入了浪漫的那个圈子,不仅和浪漫派的人物生活在一起,而且还会和各种人物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相信浪漫主义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以将自己的敬虔派和浪漫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会用批判的方法来面对之前的各种理论,这也是施莱尔马赫写作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