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empirenews.page--]
罗曼罗兰徐志摩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再别康桥》的作者,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社的成员。罗曼罗兰出生法国,是思想家、批评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一生成就很高,他热爱音乐,被人们称为用生命在写音乐,那么罗曼罗兰徐志摩有什么关系呢?
徐志摩像
罗曼罗兰徐志摩直接的关系应该就是徐志摩曾经写过以罗曼罗兰命名的文章吧。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会写到这位人道主义作者呢?那大概就是在他的心中他们是一样的。罗曼罗兰一生热爱音乐,他弹奏的音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他热爱音乐,热爱写作。他对当时欧洲战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用音乐,用文字增强了战士的信心,鼓舞了他们的勇气。但是罗曼罗兰是孤独的,即使他一生成就巨大也掩盖不了世人对他的不理解。
徐志摩也是这样的,徐志摩一生追求爱情,但是他所追求的爱情是世人不能接受的,他追求自我的超脱,但是这种超脱是被认为在礼法之外的。当然罗曼罗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徐志摩,罗曼罗兰在他所处的时代是被不断批判的,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自我即使当时著名的托马斯曼都在批评他,他都坚持了自我,最后成就了他自己。徐志摩也希望像罗曼罗兰一样,即使遭到世人的谩骂也能够承受得住,他相信未来会好的。可惜他没有等到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罗曼罗兰就是他的精神导师。
罗曼罗兰是徐志摩人生的一个风向标,指引着他不断前进。
罗曼罗兰评价
罗曼·罗兰因其作品富含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反战的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
罗曼·罗兰的照片
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他认为,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认为,罗曼·罗兰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这是茨威格初见罗曼·罗兰的印象,在乍见之下,他已将罗曼·罗兰认定为欧洲思想的领袖。
在深入了解了罗曼·罗兰后,茨威格对他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有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一个人的身上,就把诗歌、音乐和科学三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完美地融合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因此,这样的“三位一体”在罗曼·罗兰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让他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