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中山为什么让位给袁世凯(2)

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有着深层次的目的。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最后其实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给窃取了。所以,孙中山希望推翻袁世凯,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把革命的领导权重新夺回到资产阶级手中。

当时国民党内意见是不统一的,有人支持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主张,但也有人主张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所以这次革命拖了很久,迟迟没有发动。袁世凯虽然暗杀的事情暴露,但因为从外国列强那获得了巨大的贷款,所以底气还是很足的。他先后罢免了一些支持孙中山的省份的都督的职务,而这些人见此就宣布独立,起兵讨伐袁世凯。孙中山二次革命由此正式开始。

不过因为这些军队是突然起兵没有很好准备,而且是各自作战没有统一指挥,战斗力远远不如袁世凯兵强马壮的北洋军阀的部队。所以也就仅仅一个多月,这些军队就都被袁世凯打败,南昌和南京也先后被其攻占,那些宣布独立的省份慌了又撤去了独立。二次革命就这么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孙中山也被迫再次流亡海外,而袁世凯不久就被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empirenews.page--]

孙中山天下为公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受到许多革命党人的推崇。天下为公这个词是出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关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孙中山自己在《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

孙中山像

孙中山像

这个思想一直被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一生都在为实现“天下为公”而努力奋斗着。天下为公到了孙中山这里,他所蕴含的意义更加的深而广。孙中山将中国农民的平等思想、西方各国的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天下为公一个更加符合当时国情的概念。

按照孙中山的想法,以后国家的主人将会是全体人民,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在人民手中,幸福生活的主动权也在人民手中。要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平等的生活,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减少,不会出现富人欺负穷人的事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天下”。

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天下为公的理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的学说,用来实践天下为公中所说的大同世界。孙中山致力于革命事业四十余年,他不仅仅是嘴上说要实现天下为公,自己也用行动实践着天下为公的思想。在他任职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保障人权、民族平等、禁止人口买卖等等。都是他致力于实现天下为公的证据。

孙中山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病逝于北京,距今已经有90个年头了。虽然孙中山先生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和精神魅力一直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孙中山的精神。

孙中山雕像

孙中山雕像

孙中山的精神有许多,包括爱国爱民精神,延安精神还有革命精神等。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特点。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孙中山的精神中最宝贵的部分。

我们先来看一下孙中山先生一生之中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变化的全部过程。一开始,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只能叫做改良思想,算不上革命思想。当时的孙中山还是寄希望于清政府,认为清政府会采取他的意见,但是后来并没有效果。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了,清王朝被推翻了。

到了这个时候,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开始渐渐地转变为革命思想。当时国内是军阀混战时期,一开始孙中山是支持用军阀革命来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是后来发现这些军阀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一心想要拯救民众。于是孙中山先生又开始改变了思想,反对军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