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德国党卫军帝国师:德国纳粹及希特勒称霸欧洲的基石

导读:帝国师是与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齐名的前德国党卫军部队,在党卫军编制序列中位居第二。该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征西讨,为希特勒建立“新帝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帝国之花”。帝国精英与希特勒近卫师一样,帝国师也是在30年代前半

-

帝国之花——前德国党卫军帝国师

帝国师是与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齐名的前德国党卫军部队,在党卫军编制序列中位居第二。该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征西讨,为希特勒建立“新帝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帝国之花”。
帝国精英

与希特勒近卫师一样,帝国师也是在30年代前半期希特勒创建武装党卫队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不过它最初的规模要大大超过近卫师的前身领袖警卫旗队。

1935年初,前国防军中将、党卫队旗队长保罗·豪塞尔在不伦瑞克公爵官邸开办了第一所党卫队士官学校,为党卫队培养军事骨干。在军事干部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党卫队开始扩充基层武装组织,组建正规军事部队。

1936年夏,慕尼黑党卫队的三个突击大队足见成武装党卫队第一团,起名为“德国团”。在汉堡,当地的三个突击大队组建成第二团,起名“日耳曼人团”。两年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在维也纳组建了第三团,名叫“元首团”。这些团均完全采用国防军战斗团的编制结构,当时叫做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他们构成了帝国师的前身。

建团不久,一位名叫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的前国防军军官、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被派来德国团,负责指导该团的训练和建设。人们很快发现,这是一名真正的军事人才,他的到来,对德国团、帝国师乃至整个党卫军的早期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施坦因纳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西线战事长期僵持不决的沉闷场面,对那种人员众多、优劣混杂、机构臃肿的大兵团混战深为厌恶,而对当时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的“精兵突击营”战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在他的心灵中就萌发了一种全新的“精兵建军”思想。

在战后担任军职的生涯中,他在各种场合阐释他的军事精华理论,向上级提出建设精英部队的主张。他指出,总体战依靠大兵团来成功地实施防御作战,但在进攻中必须使用“绝对精干、能实施快速作战的战斗实体”,这种实体能够“在闪击战中把敌人割裂开来,然后将其各个歼灭”,对进攻战的胜利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极力主张国家应该集中最杰出的人才和装备,建设一支精英部队。可是,他的这套新思想在迂腐守旧的上层军官那里根本得不到重视,他屡次呼吁皆无回应,反遭贬斥,于是愤而退出现役。

投身纳粹事业后,他以更大的干劲兜售他的理论,终于引起了纳粹党魁们的注意。他被派参加党卫军的建设,获得了施展抱负的良机。

来到德国团后,他首先以一个营为试点,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这支半吊子武装的军事素养。他认为,作为一个士兵,必须“具有运动员般强壮的体魄,身手敏捷,具备高超的行军能力和战斗能手”,成为“优秀的狙击手、攻击手和竞技能力”。按照这一观点,他停止了在院墙内进行的机械性操练,打开营门,把部队拉到野外摔打,领着官兵们没日没夜、顶风冒雨的摸爬滚打,一招一式地演练射击、格斗、强行军、班排进攻和防御。

他的第二个目标是改善队伍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这种新式军队中,官兵之间应该超越地位差别,建立“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友谊是消除战斗和训练带来的疲劳、恐惧所必不可少。为此,他经常组织官兵之间进行军事技能比武,以加强官兵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感情联络,同时,还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开展。

他的第三个目标是建立真正优秀的士兵队伍和军官团。按照精兵理论,他亲自主持征兵工作,网罗进大批“思想健康、体格健壮”的“优秀”分子,使他的部队成为一支纯粹的纳粹党党徒集团,所有乘员不是纳粹党员,就是希特勒“青年团”员和“少年团”员。在军官选拔问题上,他打破门第和血缘观念,建立了一套背叛传统的选拔制度,规定所有士兵不论出身、门第和教养如何,只要完成基本训练、成绩合格,就承认其候补军官资格,提前完成提前承认;士兵进入军校前,需在部队服役满两年;毕业任职,需通过一次严格的考核性训练。这套作法,大大提高了军官队伍的质量,同时也给士兵以莫大的激励。

他的第四个目标就是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战斗实体”——突击队。按照他自己勾勒的蓝图——选拔尖子组成;配备高灵敏、高射速的突击步枪和各类爆破攻坚器材;身着新式伪装战斗服……他四下奔走,挑选官兵,吁请支援,组织一次又一次试验,终于建成了德军的第一支突击队。

1937年夏,施坦因纳拉出他的人马为上司作了一次汇报性演练,20分钟内,士兵们全副武装一气完成了近3公里的强行军,所耗时间几乎比正常记录缩短一半,国防军将领们大感吃惊。因此,施坦因纳与德国团名声大振,希姆莱亲自召见,大加赞赏,调施坦因纳参加其他党卫军部队的组建工作。施坦因纳以后又组建了另一个著名的党卫军师“维京师”,大战后期升任党卫军副总指挥。

德国团和他的姊妹团队羽翼渐丰,此后便在德国军事舞台上迅速崛起。

为帝国而战

帝国师部队首次参加对外征服战争,是1939年的波兰作战。当时尚未建师,各团均以自己的名义参战。德国团加入北方集团军群,在第3集团军编成内行动,进攻姆拉瓦和莫德林,日耳曼人团加入南方集团军群,配合第14集团军作战,向伦敦挺进,皆有出色表现。

战后,10月10日,党卫军总部下令将德国团、日耳曼人团和元首团三个团组建成第一个党卫军摩托化步兵师,这就是帝国师。保罗·豪塞尔担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帝国师参加西线作战和巴尔干作战,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打到法国、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在侵南作战中,德国团迅猛突破南军防线,攻入首都贝尔格莱德,成为首批入城的部队之一。

1941年6月,帝国师踏上了征服苏联的漫漫征程,在这里写下了它最荣耀的征战历史,也留下了最惨痛的失败记录。

在入侵初期,帝国师编入第46装甲军,隶属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该集群的任务是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尖刀和主攻,沿苏联西部地区的东西中轴线实施进攻,歼灭该地域苏军重兵集团,直捣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

钢铁大军不可一世地滚滚东进,一步步深入苏联腹地,7月中到达苏联西部大河第聂伯河一线。7月11日,各部竞相渡河,帝国师在渡河过程中遭到苏军猛烈空袭,大部分浮桥被炸坏。师工兵营在炮火中进行抢修,确保师主力安然到达东岸。过河后,各部队继续前进,于20日前后前出至斯摩棱斯克南面的罗斯拉弗尔地区。

斯摩棱斯克是东进莫斯科道路上最重要的城市,部署在其周围的苏联西方面军的主力兵团,严严实实地屏护住东进通道。第2装甲集群部队,在这里同苏军展开了自开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

德军到达后,兵分多路,迅速向罗斯拉弗尔以东迂回穿插,帝国师随装甲46军一直插到东面的叶利尼亚地区,切断了罗斯拉弗尔苏军与东面西方面军主力的联系,苏军4个师的部队一下子被装进了包围圈。7月下旬,苏联西方面军部队连续想叶利尼亚发起进攻,试图解救被围苏军。帝国师与之展开激战,将其一一击退,配合友邻部队最终解决了包围圈内的苏军。但是,经过一个多月连续作战后,德军各部也已是损兵折将,精疲力竭,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于是被迫暂停进攻,转入防御。

可是,苏军却不愿意让德军得到片刻的安宁。8月底,朱可夫将军指挥下的西方面军瞅准德军势衰之机,突然发起大规模反攻,其首次目标就是位于中央集团军群战线最前沿、如毒针一般刺入苏军战线内的叶利尼亚突出部。

战斗激烈展开。驻守叶利尼亚的德军装10师、摩步17师遭到猛烈攻击,伤亡惨重,防线告急。在此关头,正在二线休整的帝国师立即中断休整,赶回一线,顶起了防守重任。

统帅部对帝国师寄以后望,特派飞机在阵地前沿撒下传单,勉励帝国师官兵发扬“光荣传统,以百战百胜的英勇精神”打败苏军。传单最后写道:“元首正等待着你们的胜利消息!”

苏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发起了进攻。士兵们高喊着“乌拉”,成群结队地向帝国师阵地涌来。他们不怕牺牲,一个劲地往前冲。帝国师自参战以来还从为经历过如此场面,一些年轻的士兵吓得禁不住打起抖来。在此时刻,营连指挥官们挺身而出,领着一帮不怕死的老兵冲上最前沿,架起机枪、冲锋枪狂扫,一拨人被打倒,另一拨接过枪继续打,直打得枪管发热发账。8月30日一天,帝国师顶住了苏军7次强有力的冲击,苏军人马好几次已突入了阵地,又被他们用反冲击赶了出去。

31日,就在他们正准备迎击新的进攻的时候,突然接到统帅部急电,令其立即撤出阵地,南下向南方集团军群靠拢。于是,帝国师中止了在中部战场的作战,转战乌克兰。在那里,他们有幸参加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一次最成功的合围战役--基辅战役。

基辅,是苏联“粮仓”乌克兰的首府,是苏联西南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对苏开战之初,由南方集团军群担负这个方向的进攻。战至8月份时,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阻,希特勒不顾手下将领的反对,决定改变战略,暂缓中路攻势,集中力量于两翼,力求先在南路和北路取得进展,然后再回过头进攻莫斯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德军调来古德里安部队,会同南方集团军群发起了基辅战役。

当时,苏德两军在基辅一带的对阵形势是:德军已经分成两路,绕过基辅,楔入其侧后的东北和东南地带,基辅及其正东地区仍为苏军控制,这样,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凸出部,这个凸出部的西面顶端是基辅,上斜边是从东北流向基辅的杰斯纳河,下斜边是经基辅流向东南方向的第聂伯河(下游)。两河的外侧为德军控制,内侧两河之间则由苏军驻守,苏军在这里屯集着西南方面军的主力兵团,兵力达50~60万。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明显有利于德军的作战形势,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围歼方案,计划在凸出部东面来一个南北对进,锁住凸出部的底边,把西南方面军全部装进口袋,然后将起细细宰割,一网大尽。

封锁底边的使命交给了他的“钢铁雄师”——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勒第1装甲集群。古德里安的任务是突破杰斯纳河,由北向南推进,与北进的装1集群会师于罗姆内,达成合围。

战斗于8月24日打响,古德里安将部队分成两路,实施双层包抄,一路居左(东),实施外层迂回,由装3师担任;另一路居右(西),实施内层迂回,这一路的箭头就由帝国师充当。

9月4日,帝国师在装3师展开攻势的第10天后,按计划投入进攻。元首团是最先赶到指定位置的部队,此日凌晨3时,它等不及师炮兵赶到,就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条件下,对杰斯纳河以北的乌别德河发起了进攻。最初一连冲击了3次,均受阻于苏军的猛烈炮火,没能奏效。党卫军上尉哈尔梅尔指挥2营紧接着发起第四次冲击,终于取得成功。哈尔梅尔一鼓作气,率部冲向河畔,强渡过河,在河南岸攻入一个苏军的师司令部,里面的人员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全当了俘虏。

6日拂晓,帝国师打响了强渡杰斯纳河的战斗,进攻的重点是拿下河北岸的马科斯欣城。苏军以两个重型坦克排的火力挡住了元首团的去路。德军指挥官用无线电紧急召唤空军前来支援。可是左等右等,飞机迟迟没有露面。坐镇指挥的古德里安下令不等空军,立即发起进攻。战斗再次打响,摩托车营排成纵队,穿越层层弹幕急驰向前,一举突入城内。就在此时,久等不到的俯冲轰炸机在城市上空出现,不管青红皂白地仍下一串串炸弹,市区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摩托车营死伤惨重。党卫军中尉伦特普和党卫军少尉弗兰克顾不上照顾伤员,带上4名士兵驾着3辆摩托车穿过熊熊燃烧的街区直奔城南的杰斯纳河铁路大桥。在桥北,他们及时排除了炸桥用的炸药,然后一气冲过桥,夺取了南岸桥头堡。苏军见状大惊,调集大炮、迫击炮一同猛轰,弗兰克等人紧紧趴在地面上,一直坚持到夜幕降临,迎来了第一批后援部队。

师主力浩浩荡荡开过大桥,向南挺进。9月14日,装3师与第1装甲集群部队胜利会师,拉上了外层包围网。9月16日,帝国师攻占了交通重镇——乌代河畔的普里卢基,切断了苏军后撤通道,完成了内层包抄。

随后,帝国师坚守在凸出部东部地区,击溃了多股突围苏军。

此次战役,德军消灭苏军多达60余万人,取得了其历史上空前辉煌的胜利。

帝国师在此战中的表现得到广泛好评,古德里安将军曾评价说:“党卫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士气和作战技能无疑属于一流。”

基辅战役后,帝国师回到中部的罗斯拉弗尔战场,改属第4装甲集团军。10月份参加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一路东进,到达莫斯科西北200公里处的伏尔加河沿岸,然而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和严寒袭扰,被迫停止了进攻。

12月份,苏军对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展开大规模反攻,帝国师转入艰苦的防御战。1942年1月,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的数个集团军在连续突破德军防线、收复伏尔加河北岸失地后,又乘胜向南岸德第9集团军阵地发起猛攻,德军防线左翼迅速被突破,仅剩下右翼的尔热夫还在手里。中旬,苏军集中兵力围攻尔热夫,试图将德军彻底逐出伏尔加河沿岸,并经尔热夫包抄南面中央集团军群主力。

元首团在紧急关头被派往前线,在零下52摄氏度的气温下与数倍于己的苏军展开激烈拼杀,打退了一次又一次进攻。2月上旬,增援部队赶到,德军终于守住了尔热夫,在伏尔加河沿岸保住了一块立足之地,直到1943年3月。战斗结束后,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将军亲自召见元首团官兵,他万分震惊地发现,这只原有2千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36个人!

此后,帝国师撤到后方休整,改编为党卫军第2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年底又返回东线,与希特勒近卫师等组成由豪塞尔领导的党卫军装甲军,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3月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奋勇拼杀,为夺回哈尔科夫,遏止苏军的进一步推进立下大功。

1941年至1943年春,帝国师在苏德战场上渡过了它最为风光的两年,在这段日子里,它转战东西南北,在自己的军功簿上添上了一笔又一笔战功记录。但是,随着战事的拖延,失败的恶魔开始缠绕上它,它终于不可遏止地滑向衰亡。

帝国殉葬人

进入1943年春季,党卫军虽然还被笼罩在哈尔科夫战役胜利的光环里,师的数量还在增加,但实际上整个部队已是危机四伏,衰态百呈。

当年对党卫军趋之若骛的德国青年,这时已耻于与其为伍,征兵工作日趋艰难,在有的征兵大会上竟出现了这等难堪场面:主持人连发五道呼吁,都无人报名,不得不以“不报名者不准回家”相要挟。党卫军多年来引以为自豪的厚实强大的兵员基础土崩瓦解,兵员质量一落千丈。当年那种对元首至死不渝的忠诚,在许多人心目中已大大消褪,有的高级军官在行军礼时拒不呼喊“万岁,希特勒!”的口号,而代之以“万岁!”,有的部队公然把其政敌冲锋队的传统制服褐色衬衫穿在身上招摇过市,气得希姆莱扬言要派“一支脱衣队”去管教他们。当年那种在整个德国军队中引以为楷模的严明军纪和高昂士气也已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官兵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消极厌战,反映部队军纪涣散、频生事端的报告,从四面八方飞到希姆莱的办公桌上。气急败坏之中,希姆莱亲自命令部队指挥官:“派出最凶狠、最干练的优秀军官把那些游手好闲者统统抓起来,捆住手脚扔进大卡车里,送去服苦役,谁要反抗就枪毙!”

作为这个集团的一员,帝国师也陷入危机之中:供给不足、装备残缺、兵力萎缩、军纪涣散,士气低落,……种种弊端在队伍内部滋生、蔓延。

哈尔科夫战役后,部队继续驻防南部战场。士兵们蹲伏在工事里,每日以水煮土豆充饥。他们眺望着茫茫无际、丰沃美丽,但又神秘莫测,似乎在每一条河沟、每一簇树丛后面都隐伏着杀机的乌克兰大平原,内心一片茫然。

1943年初夏,沉寂了数月之久的南部战区又燃起了熊熊战火。7月,希特勒发起“壁垒”作战,企图重演基辅合围战一幕,围歼摩尔斯克凸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扭转被动战局。帝国师与另外两个党卫军师编成党卫军第2装甲军,担负了在凸出部东面向北进攻、与南进德军会师于库尔斯克、封锁凸出部底边的任务。战前,希特勒专门指示,要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使用最精锐的兵团,要用最好的装备和人员武装尖刀部队,他对此战寄以后望,叫嚣:“库尔斯克的胜利应该成为全世界的火炬!”

7月5日,集中了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德军兵分两路,开始了南北对进式进攻。南面,党卫装甲军与装甲48军同时向北突进,首轮攻势就出动了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各式中型和重型坦克以突破正面每公里50~100辆的密度,成群结队冲向苏军阵地,气势甚猛。但是,这一次的战场形势已完全不同于1941年的基辅战役,苏军早就摸准了希特勒的脉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摆在德军前面的,是八道又堑壕、交通壕、铁丝网、路障、鹿砦、反坦克炮和轻重机枪火力发射阵地以及地下掩体构成的筑垒防御地域,上十万枚地雷组成的宽大雷场,以及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上百万大军、19000门大炮和3400辆坦克、装甲车辆,兵力之强,明显压倒了德军。

德军的进攻因此十分艰苦,前进道路上到处是反坦克障碍物、地雷和暗藏的火力点,苏军从四面八方射来异常密集的炮火,在许多阵地上,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门炮都不退缩,有些坦克受伤后,竟裹着浓烟烈火向德军坦克撞来。天空中,苏军轰炸机不时铺天盖地地呼啸而至,对准德军坦克纵队狂轰滥炸,大地在炮声中剧烈颤抖,四起的硝烟,遮住了当空的烈日,使天空变得一片混暗。从5日到10日,南进集团损失了大半兵力,才勉强向北推进了15公里,但距第一阶段进攻目标奥博扬仍有10公里的距离,距终点库尔斯克则更有百公里之遥。

10日,希特勒下令继续实施“壁垒作战”,统帅部动用了几乎所有预备机动力量,为一线部队,特别是党卫军装甲军补充了新的坦克和人员,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夺取奥博扬东南的普罗霍夫卡。

苏军准确判明了德军的企图,把近卫第5集团军和近卫装甲第5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到了这个方向,准备对德军发起强大的反突击。

7月12日8时30分,苏军对德军发起进攻。几乎在同一时间,帝国师、骷髅师和维京师也对苏军发起了进攻。德军由400辆坦克组成的钢铁车队,与苏军由800辆坦克组成的钢铁车队迎头相撞,展开了一场昏天黑地的混战,地面上坦克相互对射、撞击;空中飞机相互追逐,激烈交火,战斗整整持续了10个小时。黄昏时分,帝国师和友邻们已损失了大部分坦克,再也无力打下去,不得不退出战斗,狼狈逃窜,“俄国人成了战场的主宰”。

被战史学家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坦克会战”和“第二次世界打颤中真正最激烈的交战”结束了,党卫军被彻底击败,“德国人想从库尔斯克会战中捞到点什么的最后希望也随之彻底破灭了”。

7月23日,整个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全胜而告结束。

此次战役后,苏德战场上的形势急转直下,苏军乘胜追击,出动四、五个方面军,在西南战场发起了强大的夏秋反攻,英勇的苏军士兵高喊着“解放祖国”的口号,气势磅礴地向西压来,扑向一个个被德军侵占的城市。中路沃罗涅日方面军直取哈尔科夫,德军在仓猝中展开了疯狂的抵抗,帝国师与骷髅师、维京师编入第48装甲军,投入哈尔科夫外围防御战。

8月11日,苏军第1装甲集团军进抵哈尔科夫西北面的博哥杜霍夫,准备从西面包抄哈尔科夫,德军面临着后路被抄的危险。3个党卫军师立即被调往博哥杜霍夫,对第1集团军实施反突击。从11日到17日,两军在博城以南展开了激烈战斗,帝国师凭着那股尚未褪尽的亡命精神硬是将苏军向北逼退了20公里,但自己也损失惨重,被迫转入防御。几天后,实力强大的苏军再度展开进攻,党卫军师终于物理再作支撑,败下阵来。23日,苏军的合围态势接近形成,惊恐万状的德军赶紧放弃哈尔科夫,沿着最后一条通道钻出包围圈,撤向西面。记载着党卫军光辉战绩的哈尔科夫永远从德军手中失去了。

苏军得势不饶人,继续向西推进,收复了两年前曾蒙受巨大战败耻辱的基辅以东三角区。

9月份,苏军全线强渡第聂伯河,开始解放河西南岸地区及基辅,帝国师被派往基辅东南面的布克林登陆场,企图阻止苏军27、40集团军渡河,但在苏联红军英勇无比的进攻下,未能守住防线,11月6日,基辅回到苏军手中。

11月8日,德军纠集起一班人马,发起反扑,企图夺回基辅,帝国师在装48军编成内参加战斗。此时,帝国师的势力已大为削弱,仅相当于一个加强团。官兵们硬挺着伤疲之身展开进攻,取得了一些小战斗的胜利,但最终没能扭转整个败局,希特勒“收复基辅”的誓言化为人们的笑谈。

12月下旬,苏军以一轮新的攻势把德军继续向西驱赶,德军退守到日米托夫-法斯托夫一线。

进入1944年,德军仍未能阻挡住苏军节节推进的步伐,被迫开始撤出苏联国土。4月份,帝国师随南方集团军群部队撤向罗马尼亚。

春季阴雨绵绵的天空下,官兵们驾着坦克、摩托车,搭乘半履带车、卡车,排成长长的纵队向西行驶,他们个个蓬头垢面,目光呆滞,神色木然,除了传达行军口令外,谁也不说一句话。他们曾浴血奋战近三载,然而埋葬了他们上万名同伴尸骨的俄国大地却永远留在了他们身后。

在罗马尼亚稍作停留后,帝国师很快又被派往西线去应付那里日益紧张的局势。5月份,奉命进驻法国南部地区,固守南部防线,并参与清剿当地地下抵抗运动。

6月,帝国师一名下级军官在奥拉多尔絮格兰镇一带失踪,他们怀疑落到了游击队手里,便出动一个连将该镇团团围住,反复搜索盘问,但未能找到失踪者了。他们杀性大发,将全镇男女老少统统赶到一块空地上,惨无人道地用机枪、自动步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刺刀将他们全部杀死,并放火焚毁了整个小镇,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2月,帝国师北调至阿登地区,与近卫师等一同参加阿登反击战,未能有所作为。1945年2月,又被调回东线,参加匈牙利反攻战役,为拯救帝国再作一博。

反击战役开始后,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军中校哈根奉命率一个坦克突击队在队伍前面攻坚。这个坚韧好斗、得过12枚勋章的纳粹党忠实党徒,驱使着他的部下,艰难地穿过几乎要淹没半个坦克的沼泽地带,不要命地向前猛冲,路上坦克没油了,他拔出手枪逼着另一支部队把油给让给他,继续前进。他亡命般地甩开主力孤军深入,一直挺进到距多瑙河30公里处。其插入之深远,连他的上司都感到心惊胆颤。但是,这场以区区七、八百辆坦克对付苏军三千辆坦克的可笑攻势,几乎从开始就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所以很快就一败涂地。哈根的忠实和英勇没能拯救元首和他的帝国。

战斗结束后,帝国师同样受到了希特勒的斥骂,被勒令摘掉臂章,取消番号。哈根气得七窍生烟,跳脚大骂,扬言要把自己得的勋章统统塞进尿壶。

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地区被苏军消灭。这朵饱浸自己和他人的鲜血、红极一时的“帝国之花”终归枯萎,消失在德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