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2)

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神职人员和教会的虚伪,呼吁对教会进行改革,要求政治民主,主张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在此背景之下,罗马教会得以彻底整治,并在原始基督教义的指引下成立了新的派别,将神从统治的神坛上拉下来,恢复了民众的独立地位,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empirenews.page--]

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宗教改革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极高的意义,宗教改革发生的时代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地发展,新兴势力对于神教的控制非常不满。当时德国处于一种分裂的阶段,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神教的控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赎罪卷的出现。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当时在德国的基础已经非常地完备,无论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和社会背景都已经准备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赎罪卷的出现便成为了拉响宗教改革的导火线,马丁路德率先发起了德国的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专制以及腐败的统治。自此,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活动开始展开。而且率先发动宗教改革的德国当时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人们都生活在天主教的统治下,人们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摆脱天主教暗无天日的控制。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不断发生的丑闻让当时黑死病蔓延的欧洲人看不到希望,并对天主教会产生“异类”之心。因此当宗教改革的导火线一旦出现,宗教改革开始,天主教的统治就受到了威胁,虽然天主教也开始对所谓的“异教”进行制裁,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天主教会已经走上下坡路的局势。宗教改革在欧洲各国陆续展开,极大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的守旧势力,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独裁局面,瓦解了当时推行多年的教会系统,为欧洲各国向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宗教改革时间

狭义的宗教改革时间开始于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把民众当成奶牛,趁乱剥削,宗教改革因此首先在德国酝酿。当时混乱的德国教徒还被兜售以赎罪券,对教皇早有批判之意的马丁路德为此写下九十五条论纲,并把它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

宗教改革雕像

宗教改革雕像

随着路过众人的阅看,宗教改革被揭开了序幕。这张挑战教皇的檄文很快传遍全西欧,德国贵族和人文主义者纷纷支持其创新民主的改革建议,不过教廷就大发雷霆,革除了他的教籍,压迫之下的马丁创设新教。之后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也陆续掀起了宗教改革。综合来看,改革内容主要针对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内部的腐败、无知以及贪婪,呼吁建立更开放自由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宗教后,渴望自由的人民不再受天主教会束缚,更具人文主义的新教更加受欢迎。荷兰发生宗教改革时间是1566年,正恰逢民族争取独立的时期,所以其改革较之其他国家具有民族性和资产阶级革命性。

宗教改革时间持续到1648年,因为在这一年各诸侯邦国签订合约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同时,也明文承认了新教、归正宗以及加尔文宗的合法地位,且无论所追随的宗教是新是旧,众诸侯地位平等,与此同时,帝国内各诸侯邦国此后可以自行确定官方宗教,臣民对于宗教信仰有了自主选择权。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总觉得是些高大上的事儿,而实际上,那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干得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那些事发生在欧洲的14-17世纪,大约是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初期。文艺复兴以向古代文化致敬的名义,由意大利人率先开展,是一场反神学的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领导的,说相信上帝就可以得救,其实质是帮助民众摆脱教皇的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