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的人际交往很重要,但是我们与人交往要重视礼仪,因为有些礼仪是我们补课缺少的文化传统,礼貌的称呼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和尊重。那么,交往中的礼貌称呼是什么?通用尊称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交往中的礼貌称呼
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来在交往的称呼中就表现出了礼貌待人与尊重对方的风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精华,继承与发扬这份遗产。
通用尊称有哪些
(1)先生。这是对年长者的尊称,古今都甚流行并广泛使用。
古代多用来称呼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先生之称,由来已久,战国、汉代已较流行,汉代著名文学家贾谊《新书》载:“怀王问于员君曰:‘人之谓知道者先生,何也?’贾君对曰:‘此博号也……乃其正名,非为先生也,为先醒也。’……学问不倦,好道不厌,锐然独先达乎道理矣。”《韩诗外传》也载:“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也就是说,古代以“先生”称呼首先觉悟懂道的人,后来使用才日益广泛,成为对年长者、有学识者的通称。
(2)阁下。古今较为流行的客气称呼,多用于外交场合。阁,是古代中央大官办公的地方。因下级给上级不能直呼其名,即以在阁下的侍从者而代称之,故称阁下。意思说:请阁下执事人转告,因卑以达尊。今外交场合多称呼执政者或贵人。
(3)足下。旧时尊称,据《称谓录》:“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也,信矣。”古代下级给大官、国王写信,多称其为足下。《史记·秦始皇本纪》,大臣阎乐上前上奏二世说:“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叛足下,足下其自以为计。”这是大臣称君王为“足下”的例子。《战国策·燕策》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说:您认为自己够了,我就不必侍奉您了。秦汉间,同辈间也称足下,《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人之深也。””大意说:曹丘到了,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天下各地,难道不好吗?你为什么把我排斥于外?”据《异苑》载,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流亡列国,途中乏食,子推曾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晋文公复国后,对追随者一一封赏以报,惟有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焚山以求其出山,子推坚不肯出,抱树烧死。晋文公念其恩德,将树砍回做成木屐叹道:“悲乎足下。”
(4)陛下。这是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呼,今在戏曲中常见。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始于秦代。该书说:“周以前,天子无陛下之呼,《史记》秦李斯议事,始呼之耳。陛,阶也。所以陛堂,天子必有近臣在阶侧,以戒不虞。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但呼在陛下者,与之言,因卑达尊之义。则此号秦礼也。”①汉代开始流行。《汉书·高帝纪》称汉高祖刘邦为“大王陛下”。此外,汉代宰相霍光见太后,亦称太后为“陛下”。
(5)同志。这是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极为盛行的、各阶层人士都喜欢的敬称。新中国成立后,更广泛流传,成为全国人民最常用的称呼,不论年纪、职务,一般公民都以称同志为荣。确切而言,同志是指政治理想相同的人,故为同一个政党内的成员相互间的称谓。
而“同志”一词,在古书中则多指志趣相投或志趣相同的人,如《国语·晋语》:“同德在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对友人下辈的礼貌称呼
(1)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尊词。古时多称别人子弟为郎君或令郎君,即“佳子弟”之意。后常省为“令郎”。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答徐彦章书》说:“并前书送令郎处,寻便附致。”
对别人儿子的美称、敬称,旧时还有“令嗣”、“令似”、“令高”等。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答郏大夫书》说:“承教,并致令嗣埋铭祭文,发挥德美,足以传后信今。”又如《南史·任昉传》:褚彦回尝对任昉的父亲说:“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这里的“令子”是“佳儿子”之意,就是对别人儿子的美称。但据《称谓录》载,也有称自己儿子为令子的。
(2)令爱。亦作令媛,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词。这种称呼,宋代己经较为流行。《碾玉观音》中己有虞候道:“适来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么?”待诏道:“正是拙女。”
(3)令坦。旧时对别人女婿的敬称,据载此称呼源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闻人觅婿而坦腹东床的典故。《世说新语·雅量》载:“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惟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因此,后人有称别人女婿为令坦或东床的。
(4)令侄。旧时对别人侄子的敬称,唐宋间较为流行,今人也多沿用。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交往中的礼貌称呼,通用尊称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