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聂耳,还没有长成后来的那个英气逼人的青年吧?他的口音,是一口地道的昆明腔,还是后来常常被云南人打趣的有点大舌头(云南方言,说话含糊不清)的玉溪话?虽说聂耳在昆明长大,但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玉溪人,因此云南玉溪,至今还有他家的祖屋,并被辟为聂耳故居、纪念馆。
看他的相貌,骨骼清奇,目光执拗,剑眉如月目如星,是民国男子腹有诗书的样子。一点点清高,看得出音乐及教养,给他神态上带来的诗情和美好。
2017年晚夏初秋,我来到上海,特意走进淮海中路(原霞飞路)1258号,去寻访这位我所崇敬的云南老乡的足迹,和他曾经的住房。
1934年4月,聂耳在上海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本年底,搬至这里,即淮海中路1258号居住。该座楼房现为民居,其中三楼栏杆处有红五星标志的,便是当年的聂耳住所。房屋为砖木结构,共三层,每层以三联式钢窗为单元,窗周墙面装饰有棕褐色泰山贴面砖,中间落地窗外皆有铸铁围栏的小阳台挑出,北侧三层为晒台,正房有壁炉。
聂耳在上海淮海中路住所旧址
本年12月17日,聂耳在给母亲的书信中提及:1934年底,搬至淮海中路(原霞飞路)1258号三层阁楼居住,借用底楼一位俄籍老妇人家里的钢琴弹奏歌曲。
据时间推断,或许,聂耳就是在这个时间前后、这个地方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吧?
1935年初,《义勇军进行曲》曲成。本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前往日本学习。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聂耳从小热爱音乐,并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包括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与云南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音乐等全面接触。
《国家宝藏》张若昀奏响聂耳名曲
1927年,15岁的聂耳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聂耳原名聂守信,读书期间,只要耳朵听到的乐曲,都能从嘴里唱出来。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他笑着说:你们硬要把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是很好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1931年4月聂耳考至黎锦晖主办的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电影《风云儿女》剧照
1935年,聂耳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9月25日,马叙伦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马叙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言。
1949年9月27日,经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玉溪市聂耳故居位于城中北门街,三十多年前,我曾随朋友一起去参观过。记得那时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
房屋老去,街道熙熙攘攘,铺面内外卖着玉溪著名吃食,有卤过的猪肚、小肠等。聂耳走了,他写的歌,留了下来,阳光下,依依唱响: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人民音乐家聂耳,是第一个谱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第一个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
电影《聂耳》剧照
除了玉溪市聂耳公园的聂耳纪念馆,还有一座聂耳纪念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山森林公园内的聂耳墓旁。
1954年,中共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聂耳墓,请郭沫若先生题写墓碑和墓志铭。郭沫若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昆明聂耳故居在原云贵总督府前的官道、现在的甬道街73、74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身中医世家的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前往昆明行医,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间铺面开中药铺成春堂。当时,聂、杨(房东)两家合住一院,此院本属用作商铺的清代官房,该房坐东朝西,临街有两层楼土木结构房三间。
1912年2月14日,聂耳出生于此,他的童年生活也基本在此度过。18岁时聂耳外出求学,离开昆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