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与衡宝战役(四野135师衡宝战役)

我军开国上将共有57人,多数都具备红军师长、政委级别的深厚资历。但并非所有的开国上将都在战场上具有实打实的战功,因为其中不乏政工、后勤工作突出、对组织有特殊贡献的将军。如果要讲战功和军事指挥能力,一些开国少将、中将可能资历不足,但水准却在很多上将之上。开国少将中最能打的,当属来自四野的猛将丁盛。他不光军事素养超群,还具备4项过人经历,是许多开国上将都比不了的。

第一点经历。解放战争时期,丁盛曾任东北野战军主力第八纵队24师(也就是后来的45军135师)师长。1949年四野大军南下进行南线追歼时,该师在衡宝战役中以自己为诱饵,创下腰斩七军的辉煌战绩,丁盛带一个师与数倍于己的桂军精锐周旋,最终促成了重创白崇禧王牌第7军、第48军的战绩,敌人近五万主力被歼灭。

第7军是在最后的广西战役中被全歼的,但衡宝战役就让这支名声显赫的钢七军名存实亡了,立下首功的正是丁盛以及他的135师。就连军事素养极为出众的二野统帅刘帅,闻知战况后也罕见盛赞了这位能打硬仗、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四野师长。第7军被打垮,白崇禧的实力就不强了,直接奠定了四野南线作战的胜果,丁盛的功劳不言而喻。

第二点经历。丁盛将军是少有的既参加了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又参加了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我军高级指挥员。1953年金城战役时,丁盛已经是志愿军第54军军长,率部歼敌过万人;而在九年后的对印反击战中,54军更是以少量伤亡代价歼灭印军主力一万两千多人,至今仍然给印军留有阴影,对方谈54军色变。许多朋友言必称62年对印反击战,如何教训嚣张的印军,却不知道当年最重要的解放军指挥员,就是这位能征善战的丁盛将军。

第三点经历。丁盛是54军的首任军长,这个军是在五十年代由原第四野44军和45军为主体,合并改编而成的。其前身东野七纵和八纵,都是一等主力部队,合并之后实力更强,后来逐渐升格为如雷贯耳的解放军第54集团军。直到保留18个集团军时,该军仍是全国仅有的3个重装满编甲级集团军之一。要知道,另外两支部队分别是38集团军和39集团军,前身都是四野的头等王牌。

54集团军能够有如此好的发展,跟首任军长丁盛的出色指挥调教以及辉煌的历史战绩脱不开关系。直到现在,全国军队改编为13个集团军后,原先的第54集团军事实上仍然存在,是解放军第83集团军的主体,仍为我军三大王牌主力之一。丁盛将军的这个经历是很值得骄傲的,我军有辉煌历史的主力部队,在历史长河中多因为各种原因被撤销番号了,丁盛带出来的王牌部队仍然存在,并且实力强劲,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干城。

第四点经历。由于出众的军事水平,丁盛少将的职务后来居上,分别出任过广州军区司令员和南京军区司令员,这类职务多由开国上将担任,丁盛是例外。而给丁盛少将打过下手的大军区副司令,往往也是中将军衔。丁盛能够以1955年少将军衔的身份获得这样的职务提升,可见中央当时对他的器重,以及丁盛过人的军事才干,是很多人不能比拟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1955年授衔时丁盛只是少将,并且1988年再次授衔时,也没有获得上将军衔呢?那是因为丁盛的早期职务不高,红军时的最高职务是团级干部,评衔注重资历情况,很难评为中将或者上将。即便在解放战争后期,丁盛也只是师长职务,他的爆发期相对较晚。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丁盛的军政生涯遭遇挫折,被从军队中调整出去,1988年也就无缘参加授衔了。不过中央照顾他过往的战绩和贡献,晚年仍然保留了副师级干部的生活待遇,1999年丁盛将军在广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