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肃反始末(陕北肃反是怎么回事)

通关长征地狱级副本后,教员处境并不乐观,相反,残存的红军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1935年10月,此时陕北却如死局一般。

围困陕北的国军起步就10来万,而中央红军加陕北红军兵力才1万出头。

更要命的是严重内患,根据地贯彻王明那一套搞肃反,受迫害的同志很多。

尤其,作为根据地创始人的刘志丹被打成反革命,给红军造成严重信任危机。

?

除内忧外患,陕北还有致命弱点——太穷,人少地瘠,难以保障红军给养兵源。

从长远看,日本侵华脚步加快,催逼老蒋增兵陕北,企图迅速解决红军,围困陕北的国军最终多达30万。

而红军内部还有张特立另立中央的问题。张不但裹挟八万红军,还对教员等人发布了通缉令,令人脊背发凉。

该如何破局?

教员抓了内部团结,立马叫停肃反运动,由中央接手重新审查。

刘志丹释放出来,根据地百姓欢呼。徐海东手下300多名反革命嫌疑犯没做结论,教员立即指示平反:

这些同志都跟着长征一路走来,吃了许多苦,为什么还当作反革命?

平反冤家错案确保团结,这还不够,教员要的是所有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他巧妙安抚了制造冤家错案的干部队伍,搁置了错误。

?

同时,教员又树起抗日大旗,这是道义。老蒋自然不信,大多数人也不看好共产党,马上困死山沟的红军更应该务实一点。

对教员而言,抗日却是破局关键。

道义代表一种深层次精神力量,一旦从小变大,就会化为物质力量。

道义决定了立场,立场裁定敌我边界,由道义看世界,问题又回到了初始状态: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教员的敌人很多,日本是敌人,因为侵略;老蒋是敌人,因为反动;苏联也算敌人,因为苏联不允许中国强大,当然也不会坐视中国被人灭亡。

?

再强大的人,也不能同时面对两个敌人,这个道理教员懂。

此时教员的敌人只有日本人,所以老蒋需要缓和,苏联需要联合。

围困陕北的国军有三类,老蒋的中央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

少帅的东北军,身负国恨家仇,天然仇视日本。不过此时东北军参与围剿红军。

教员的策略是打,打疼,让东北军占不到便宜,接着释放俘虏,搞统战,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断刺激着东北军尤其少帅的羞耻心。

?

当然,教员也有一个算不上筹码的筹码——苏联承诺支援红军武器装备,而少帅想借助苏联力量夺回东北。

结果就是,东北军与红军越来越密切。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本非老蒋嫡系,又受排挤,自然不愿和红军拼消耗。

三家关系火速升温,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

?

统战工作进行的同时,教员当然不会忘了老本行——打土豪、分田地。毕竟,红军要吃饭,要扩军。

山西土财主阎锡山进入了教员视线,1万人马东渡黄河,狠狠farm一波,筹款30万,扩军8000,撤回时候,不忘政治攻势——红军东渡抗日受阻,被迫撤回。

东边的阎锡山老实了,西边宁夏马氏军阀威胁后方,彭大将军亲提虎贲败之,扩地400里。

至此,陕北根据地基本成型,有钱,有人,有盟友。

?

教员明白,在抗日大任面前,这些实力根本不够看,他还需要继续壮大。

1936年,张特立并不开心,南下失利,红四方面军损失一半——解决红军分裂的时机成熟了。

击败对手,镇压敌人,向来不是靠仁者无敌,而是对症下药。

特立畏共产国际。教员依托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居中协调关系,亮明正统。

特立迷信实力。教员升格任贺军团为红二方面军,在朱老总领导下与之周旋。

双管齐下,终于把特立钩了出来,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因为所有发生的事,皆利于我。

1936年的夏天,傅作义跟日本干了一仗,史称百灵庙大捷,这是对日作战的第一场胜利。

胜利,深深刺激了少帅和东北军。

而教员也在不断调整策略,对蒋介石的称呼由蒋贼变成蒋先生,由反蒋抗日变成拥蒋抗日。

谁都不能预判最终结果,但只要想着抗日方向前进,就会不断逼近目标。

时局并未辜负国人,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对共产党是利好,因为教员已经有了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