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互生简介(匡互生是哪里人)

一、愿持三尺剑

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湖南省长沙邵阳驻省中学一次课间作文上,国文教习卢国松给学生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时事感言》。拿到作文题目,20岁的匡互生感觉胸中块垒不抒不快,他挥毫泼墨,写下了湖南督军(省长)汤芗铭的种种暴行。其中有一句话:

愿持三尺剑,斩尽民贼以为快

让教习卢国松心潮澎湃,他在这句话下面圈了又圈,点了又点,没想到这个贫寒的农家子弟竟有鸿鹄之志。他提笔写下了一句评语:除贼务尽

卢国松把这篇作文抄录给全校进步师生传阅。这篇命题作文,如同战斗檄文,震动了学校。国文教员李洞天对匡互生的作文也非常满意,将其作为优秀作文予以展览。

他们谁也想不到,这篇作文竟改写了几个人的人生命运。

因为,该文惊动了湖南省长汤芗铭。

汤芗铭是袁世凯的爪牙,受袁委任,来到湖南当省长,他以血腥手段镇压湖南革命力量,很多无辜百姓和革命党人就是死在他的枪下。百姓对他切齿痛恨,送其外号汤屠户。

当时上面来了一位督学来学校视察工作,而此人正是汤芗铭的暗探。他暗中偷走了匡互生的作文本,直奔督军府邀功。

汤芗铭看后大怒:反了反了,邵阳师生分明是要闹事造反,赶我下台。

汤芗铭要治匡互生的罪,校长刘策成和国文教习李洞天连夜将匡互生护送出城。

汤芗铭传令刘策成和李洞天讯问,汤芗铭拿过作文本,直接念出了愿做三尺剑,斩尽民贼以为快除贼务尽,问道:这句话是李先生批的吗?

李洞天大义凛然,替卢国松主动承担了一切责任:是我批的。

毫无悬念的,二人被投进死牢。李洞天饱受酷刑折磨,被汤芗铭逼着交出邵阳革命师生名单,但他只字不写,最后被汤屠户以革命党宣传叛乱的罪名处以枪决,血溅长沙南门荒野。校长刘策成虽有多人力保,仍然获罪10年有期徒刑。民国搞起文字狱来,丝毫不逊于被它推翻的大清。

这件事让匡互生刻骨铭心!老师和校长,一死一囚,才保住了他的命。

汤芗铭

二、作一口血钟

1915年,北京高师(北师大前身)迎来了一个青年学生,他就是消失了几年的匡互生。

这一年前后,中国的局势发展很快,各路当权者你上我下,但谁也不是真心为国的。清政府灭亡了,袁世凯上位了,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中国政权又落到了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北洋政府是卖国政府,段祺瑞为了向日本人借款,竟与日本签订了军事协定。

大清倒台了,中国却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糟。

匡互生心头泣泪,忧思家国,他组织学生向政府请愿,但请愿却失败了,他才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中坚分子领导,请愿就不能奏效。为此,在1918年,他在高师秘密组织了同言社,后改名工学会,打出了爱国救国,反对强权主义的号召。

1919年,匡互生即将毕业。中国,也正迎来她的转折点,历史与时代将在这里划开一道深邃的口子。

5月2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匡互生壮心难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5月3日,他与几个志同道合者立下生死约定: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生之念头。他们积极联络北京各高校学生组织,打算5月7日发动一场以暴抗暴的救国运动。最后运动提前至4日举行。

从3日到4日,短短1天,时针走得好像很慢,又好像倏忽而过。大四的匡互生回到宿舍整理好衣物后,拉开抽屉,转身握住好友杨克凝的手,说:克凝,我有要事托付你,明天如果我死了,请你把里面的东西连同信件寄到我家里去。这两件是我母亲的东西,带回去给她作个纪念。这信是给我母亲的,这信是给我未婚妻的,这信是给我舍弟的。都是说明我牺牲是为国为民,请他们不要悲哀。朋友,我们明天也许就要永别了。

交代了后事,匡互生要好好睡一觉,准备迎接明天的战斗。而好友杨克凝却没有睡意了,他心绪难平,看着眼前这位贫寒同学,曾记得在工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匡互生就立下誓言:辛亥革命失败了,中国需要再来一次革命,在必要关头,我愿作一座血钟,牺牲自己来唤醒民众。明天,他就要去实现他的誓言了。

5月4日如期而至。北京各高校数千人的学生队伍,汇聚天安门前,召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讨伐大会,声讨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罪行。会后,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队伍走到东交民巷使馆区,但是使馆区却以《辛丑条约》为由拒绝队伍通过。学生们群情激奋,不知哪位英雄振臂高呼:到卖国贼曹汝霖家去。

下午4点,愤怒的队伍冲到赵家楼曹公馆。曹公馆被军警保护着,学生们根本无门可入。这时匡互生看见大门旁边有个小窗户,于是纵身一跳,一拳打碎了玻璃,然后双手把窗户上的铁柱掰弯了。他身子探进去一看,院子里几十个军警的枪口齐刷刷瞄准了自己。匡互生面无惧色,高呼:军警兄弟们,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大家都不愿做亡国奴,我们应该一起来救国家,不应该自相残杀。

院子里的军警还算有良知,没有冲学生们开枪。他们纷纷卸下刺刀,退出子弹,给学生们闪开了一条路。学生们本来打听好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会在此开会,没想到只有章宗祥一人在。学生们将章宗祥痛打一顿,匡互生进到内室,扯下蚊帐和墙上挂的几幅字画,然后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煤油瓶,把煤油淋在上面,火柴一划,熊熊大火就这样烧起来了!

曹公馆被烧,章宗祥被打,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当场逮捕32个学生。之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声援五四学生运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撤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公开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学生们胜利了!

三、立达达人

五四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国人从此真正觉醒了!潮头正起,而毕业的匡互生却转身南下,悄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

1925年,他与丰子恺、朱光潜、易培基、夏丏尊等好友,在上海创办了立达学园。校名来自孔子《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做事先做人。

他遍请名师,丰子恺、朱光潜、夏丐尊、鲁迅、夏衍、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周予同、章锡琛等人,来学校或任教或演讲。很多人前来授课,都是不拿薪水的,冲的就是对匡互生苦行僧精神的钦佩。其实,立达学园经费微薄,就算是专职教师的薪水都经常发不出来,更别提那些前来兼课的社会名流了。他们和匡互生一样,都是没有私心,牵挂中国教育的社会良知。匡互生苦心多年,将立达学园办成了全国名校,当时就有人说文有立达,武有黄埔。

从此以后,立达学园就成了匡互生的终身事业。

这期间,匡互生收到一封中国共产党地下党转来的信函,寄信人是毛泽东。那时候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力邀匡互生上山搞革命。因为匡互生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各界,无论国共,提起匡互生没有不钦佩的。更因为两个人有着相同的救国救民志向。

收到知交旧识毛泽东的邀请函,匡互生也是心潮澎湃。但他还是拒绝了毛泽东的邀请。他请传信人转告毛泽东:感谢润之的信任,但一时尚难赴约:一、多年来精力放在办校和教育改革上,闹革命需要掌握马列主义,我还得好好学习学习一番,才能去;二、与友人合办的立达,尚在草创阶段,这个探讨教育改革的实践园地,不办得稍具规模,不忍心离开。

一个曾经发动过五四爱国运动,一个曾以暴抗暴火烧曹宅,一个曾敢持肉身炸弹去刺杀军阀的人,为什么会从疾风骤雨中抽身而出,潜心教育?

其实,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老师李洞天的死对他触动极深,老师愿用一死保护学生,是因为心中装着国家。他是在踵蹈老师的足迹,深爱学生,深爱中国教育。立达学校的校徽是丰子恺设计的心型。三个裸体幼童拥着一颗大红心,红心中间是一个人字,人字两边分别是立、达。这就是对学生、对人的爱护。

他的拒绝还因为他和毛泽东的救国之路有些分歧。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在晦暗不明的中国,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之路,有教育救国,有文艺救国,有实业救国,有制度救国,有革命救国,等等等等,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坦途,每一条路都需要有人去走。毛泽东认为制度救国更为紧要,匡互生也认为救国要从制度和人心两个方面入手,但是人心的改造是固本之道。二人路不同,道可相与谋。

1933年,春暖花开时节,匡互生却病倒了。经过检查发现,他已经到了肠癌晚期。4月22日,匡互生因病辞世,永远离开了他用尽全部心血要改造的社会。长沙和邵阳两地为了举办了追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