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民间墓祭活动 民间墓祭习俗都是怎样的

导读:清明节的习俗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清明扫墓的习俗。那么,各个朝代的民间墓祭活动有什么呢?民间墓祭习俗都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各个朝代的民间墓祭活动 民间墓祭习俗都是怎样的

各个朝代的民间墓祭活动

战国时期,民间墓祭的活动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孟子》中描写的一则故事更容易让我们得出这个结论。

有个齐国人,娶了一妻一妾。这个齐国人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后才返回家。他的妻子问和他一块吃饭喝酒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扬扬得意地回答说都是些富贵之人。他的妻子有些不相信,因为她从来没见过富贵的人来找自己的丈夫。心怀狐疑的妻子决定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有一天,那个齐国人又早早地出了门,可他没有料到自己的一妻一妾竟然悄悄地跟在身后,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齐国人的妻妾看到她们的丈夫灰溜溜地在城里走,居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与他说话。后来,又看到他来到城东的墓地,跑到祭祀的人那里讨要剩余的供品,吃完了还不满足,又跑到另一处再去讨要。齐国人的妻妾明白了,她们的丈夫炫耀的与富贵之人一块吃肉喝酒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这则令人发笑的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度爱慕虚荣的齐人形象,极可能是孟子出于立说目的的杜撰,但他的叙述背景却必有现实的依据。如果没有东郭墦间频繁的墓祭活动,孟子大概是讲不出这个故事来的。

这则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一出戏剧,常在清明节期间演出,只不过情节有所变化。据魏应麒的《福州的清明》一文(载《民俗》第六十期),这出戏叫《墦间祭》,全剧分四幕:第一幕,清明节,齐人之妻妾正商量要察看齐人行踪,齐人来告赴显达者之约,妻遂尾随其后。第二幕,华周,即杞梁之夫人,素以善哭其夫而闻名,也偕同婢女上道祭扫,一仆挑祭品跟随。第三幕,华周哭祭,齐人向她乞食,妻在山旁窥探。第四幕,妻妾共泣,齐人因而愧改。

1976年在安阳殷墟发掘了著名的妇好墓。妇好墓的墓口上有房基一座,房基面经过夯打,上面有规则地排列着柱洞,柱洞底部是卵石做的柱础,柱洞外侧还有成行的挑檐柱柱穴,整个建筑面积约27.5平方米,与墓口的大小相近。经研究,认为房基上的建筑物,是“祭祀墓主人而建造的享堂”。又,在殷墟有一片王室陵墓的集中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王陵的东区发现了1200余座小墓。后经学者们深入研究,弄清了这些小墓原是商代的祭祀坑,祭祀坑所在之地,便是商王朝祭祀祖先的祭祀场。鉴于祭祀场所附近都是王室的重要大墓,所以一些研究者认为“至迟殷代已有墓祭”。

民间墓祭习俗都是怎样的

到了汉代,墓祭习俗仍然流行。《史记·留侯世家》载:“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是说张良的子孙每每墓祭和伏腊祭祀张良的时候,也祭祀对张良有知遇之恩的黄石老人。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详细记载了张良与黄石公之间的故事。张良,字子房,韩人,本姬姓,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悼惠王等人的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狙击秦始皇,没有成功,只好改名换姓为张良,逃亡至下邳。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一天,张良正走在圮桥之上,有一老人走到他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张良十分惊讶,想打他,因见他年老才勉强忍住,并帮他将鞋捡上来。老人又让张良帮他穿上,张良也照着做了。老人笑着离开了,但走后不久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到这里来见我。”结果张良迟到了。老人非常生气,让他五天后再来。可五天之后,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大怒,让他五天后再来。这一次张良再不敢懈怠,不到半夜就去了。那老人见张良先自己而来十分高兴,就送给他一本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师,你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老人送的书原来就是《太公兵法》。张良以后经常学习、诵读它,后来果然成了帝王之师。汉高祖刘邦曾经称赞他能够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陕西省留坝县现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祠中有多处地点,如进履桥、拜师亭、授书楼等,都是因张良与黄石的故事而来。

《汉书·朱买臣传》中也有墓祭习俗的反映。朱买臣早年家境贫寒,他的妻子不能忍受生活之苦,离他而去。有一次,朱买臣担着柴在墓地边唱歌边走,正碰见他的前妻和前妻的丈夫“上冢”。他们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就喊他给他些酒饭吃。朱买臣的前妻及其丈夫不过是会稽的普通百姓,他们带着酒饭上冢,所行之事就是墓祭。

汉代墓祭确实十分普遍,不过,当时的普通百姓墓祭是否像后来的墓祭那样具有共同的日期呢?目前尚未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到唐初年,普通百姓已然拥有一个墓祭的共同日期,那就是寒食节。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各个朝代的民间墓祭活动,民间墓祭习俗都是怎样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