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体系中的一个大节,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作为节日则形成于唐朝。那么,清明成为节假日的设置是在什么时候呢?各个朝代对清明的设定不同,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具体详情吧。
清明成为节假日的设置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人们能够自由选择生活的历史时期,相信会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选择唐代。大唐的富庶与繁华,大唐的浪漫与潇洒,也许还有大唐的节假日,都是吸引人们选择它的砝码。唐朝以前的所有朝代,还没有哪一个能够像它那样安排人们在那样繁多的节日里休闲放假,更没有一个朝代会在寒食清明节放假,假期的长度甚至与最为重要的节日——元正一样。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的话,会发现,在唐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寒食清明节的假期是越来越长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就已经规定“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德宗贞元六年又将假期增为七天,所谓“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这一增长的趋势直接反映了国家对寒食清明节的重视,也反映了民间对寒食清明节的重视。同时不可避免地加深了时人对清明日的关注,或者说强化了时人以清明为节的意识。
知了的幼虫变成蝉,要蜕去那一层棕色的皮。节气清明要变成节日清明,则必定包进约定俗成的活动,融入情感以及我们所看重的“意义”。似乎没有理由说节气清明必然要变成节日清明,但历史成就了这个变化。借着寒食节的盛行,这个变化终于在唐代完成了。
各个朝代对清明的设定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并非止于节气清明因寒食节的兴盛而化成为节日,还在于清明节的习俗深受寒食节习俗的影响,无论是清明节的上坟扫墓还是踏青游戏,都不过是寒食节习俗的延续和挪移。清明节将死亡与再生、欢乐与伤情融为一体也是承继了寒食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直存续到现在,也许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很多很多年……
在唐代,上坟扫墓、改火、治蚕室、斗鸡、蹴鞠、拔河、秋千、宴饮、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节的习俗活动。李山甫有首诗,反映的恰是唐代清明节的盛况,题曰《寒食》: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宋代的清明节俗基本沿袭了唐代,依旧上坟改火,也有皇帝将新火赐予大臣的仪式,而且也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十分热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周密《武林旧事》“祭扫”等分别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等地清明的习俗与时人过清明的盛况,北宋画家张择端更以细腻的画笔,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风俗景象。这里且以《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展示北宋都城的清明节。
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皆系官给。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幰,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节日市坊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诸军禁卫,各成队伍,跨马作乐四出,谓之“摔脚”。其旗旄鲜明,军容雄壮,人马精锐,又别为一景也。
在北宋汴梁的清明节里,人们要上坟扫墓,皇家亦不例外,这时还形成了此日拜扫新坟的习俗。除了上坟扫墓外,更多的人醉心于出游宴饮。他们三五成群,带着酒食玩具来到空旷的原野,围坐于树下花丛,歌舞饮酒,直到日薄西山,暮色四合,方在恋恋不舍中转回家去……节日里,连军人也不甘寂寞,他们在激烈的“摔脚”活动中感受春日的气息。
元代以迄明清,唐宋时期十分盛行的清明节皇帝赐大臣新火的仪式没有了,但是上坟扫墓之风并未稍减。“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说的是元代的扫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说的是明代的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说的是清代的扫墓。实际上清明节扫墓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踏青出游、荡秋千、放风筝、插柳亦活跃在时人的节日生活中。据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在扫墓之余,“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是许多明代人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还盛行清明节迎城隍祭厉(厉即无祀之鬼)的做法。城隍是我国民间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护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厉则是无所归依的孤魂野鬼。在传统社会许多人的眼里,那些横死的、夭亡的人死后会成为厉,经常祸害百姓。为防民患,明、清时期各府州、县都设立厉坛,礼部还颁发定礼及钦定祭文,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抬城隍出巡致祭,称作“三巡会”。以清明为例,祭祀前三日内,先由地方官员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将城隍神奉请于厉坛内,让其南向,无祀鬼神名位奉陪于左右两侧。
迎城隍时热闹异常。在上海,迎城隍神至厉坛,仪卫整肃,吏民执香花拥导,设行馆于东、南、北三门内,到晚上才以华灯引导返回。在崇明,迎城隍时,还有社火或涂粉墨、扮故事等热闹活动。在江苏吴县,“是日,府县诣虎丘厉坛祭无祀孤魂,府县城隍神及十乡土谷诸神以次临坛主祭陪祭。巡抚都土地诸神督祭各境,均舁其神像至坛,谓之‘合会’”。官方主持民众广泛参与的祭厉坛活动持续到清末才告结束。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成为节假日的设置,各个朝代对清明的设定不同”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