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唐太宗在立太子一波三折 柔弱的李治为何能脱颖的相关内容:唐太宗在立太子一波三折柔弱的李治为何能脱颖而出中国历代皇帝选定接班人讲究的都是立嫡玄长。立嫡玄长是我国立皇储的家法,在一般情况下,选太子时选皇后所生的长子(特殊情况下也有选其它嫔妃长
核心提示:唐太宗在立太子一波三折 柔弱的李治为何能脱颖而出 中国历代皇帝选定接班人讲究的都是立嫡玄长。 立嫡玄长是我国立皇储的家法,在一般情况下,选太子时选皇后所生的长子(特殊情况下也有选其它嫔妃长子的),继而做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嫡玄长的家法前面,
唐太宗在立太子一波三折 柔弱的李治为何能脱颖而出
中国历代皇帝选定接班人讲究的都是立嫡玄长。
立嫡玄长是我国立皇储的家法,在一般情况下,选太子时选皇后所生的长子(特殊情况下也有选其它嫔妃长子的),继而做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嫡玄长的家法前面,自己在三兄弟中是排行老二,他是杀了哥哥和弟弟之后,才夺取了太子位、皇位承继斗争胜利的。他先夺了太子位,接着逼迫父亲让出了皇位。历史的经验告诉唐太宗:做太子、做皇帝的必须是强者。弱者太弱,当不了这个家,就必然要强者来补充、来取代。如果是两强相抗,那就是勇者胜。唐太宗认为自己既是强者,也是勇者。
长孙皇后在有生之年为太宗生下了李承乾、李泰、李治3个儿子和4个公主。
唐太宗非常希望继承自己皇位的儿子也是个强者和勇者,所以他便认真地培养他们,严格地选拔他的接班人。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在选太子上经历了一波三折。
早在唐太宗即位做皇帝时,按照礼法,太宗就把7岁的长子李承乾立为了皇太子,对他寄予了厚望。李承乾刚做太子时聪慧过人,太宗看到后继有人,十分喜爱他,为他配备最好的老师和辅佐,精心教导、帮着他做好太子;太宗在为父亲高祖守孝期间,他让太子处理政务,锻炼太子的能力;太宗每次出京,就让太子监国,太子表现也很好。于是,太宗就在朝廷群臣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威信。后来,李承乾长大了,却变得越来越堕落,喜好声色游猎,净做些缺德的、胡闹的与太子身份大相径庭的坏事。他私养罪犯,让他们偷盗百姓的牛马,在东宫制造特大的炉鼎,烹煮后大吃大闹;他依照突厥人建穹庐,让手下人都穿突厥服;他还扮演突厥王的丧礼,自己直挺挺的躺在地上,众人围着嚎哭、奔跑、用刀割破脸;他率领猎队横冲直闯,破坏农田,坑害民生;他作风糜烂,还私养娈童,狎昵放荡等等不一而足。太宗派来的东宫的教导者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都是当代的硕儒,他们对太子百般劝谏,李承乾表面很恭敬,背后却暗害他们;张玄素苦心劝谏,太子派人蒙面堵着他打了个半死;于志宁劝谏更惹他恼怒,便派人潜入于的家暗杀他这样的逆子,怎能做一国之君?
于是,太宗的想到了二儿子李泰。那时,李泰已被封为魏王,他是个阴险而有心计者。他见哥哥失德,已被父亲厌恶了,就自立德名想博得父亲宠爱,妄想谋东宫太子位。他假意屈尊下士,招揽人才,以供谋位之使。太宗见魏王泰喜爱文学、礼贤下士,果然很高兴。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武则天入宫的第2年),他网罗的文士们让他编写《括地志》,一方面大量聚集力量,另一方面以此取得太宗的好感,在朝中造成声望。他们的举措成功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武则天刚到太宗身边做秘书)《括地志》完成,呈献给太宗,太宗十分欣喜,给了大量奖赏,每月给李泰的钱物,大大超过了东宫(也就是超过了太子的费用),还让他移居武德殿。直到魏征、褚遂良上疏劝谏,太宗才停止拔高魏王李泰之举。
魏王李泰在确立夺储君的主意后,便抓紧实施他的计划。他把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拉入自己的圈子。这些人都在暗中结交、行贿朝臣,准备逼迫太宗立李泰为太子。
老大李承乾明知道弟弟李泰在做夺储的勾当,但自己的恶习难改,仍然胡闹下去。还对周围的人说我当太子就是随心所欲,谁敢劝谏我就杀谁,杀他个500人,就没有再敢劝谏了!
夺太子位就是夺天下位。既然战幕已拉开,宫中大臣必然也有所倾向,站到太子李承乾这边的也有一批人,如太宗庶弟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都被太子李承乾收买,打算谋反,直接向太宗逼夺皇位。
据《资治通鉴》记载:正在长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蓄意谋反的准备阶段,半路却杀出了一个迫不及待的太宗的第七子齐王李佑(母亲为太宗的嫔妃阴妃)率先造反。这因为,李佑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极像太子李承乾,太宗得知后要把他交刑部处治,所以他首先公开传檄起兵造老子的反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太宗派兵部尚书李世勣等率九州之兵讨伐儿子李佑,李佑的反叛很快被镇压。
太子李承乾听说同父异母的弟弟李佑在齐州造反后,对自己的手下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指宫殿)只有二十步耳,与卿等举大事,远非齐王可比。意思是说:我们离父皇近,要谋反可比李佑容易多了。谁知在审问李佑谋反案件时,牵连到太子李承乾的部下,接连提审后,其部下把太子李承乾谋反的内幕全部抖了出来。太宗便让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会同刑部查纠,果然证据确凿。太宗大怒,立刻废了太子李承乾,并贬为庶人,同时杀了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太子同党。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马上就得立新太子。起初太宗还是打算立次子魏王李泰的,但却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长孙无忌为什么反对?他反对立太宗的次子魏王李泰,主要是看到李泰在争太子时表现出的阴谋、奸诈,他觉得这样的人实在不堪为人君。
李泰生怕弟弟李治被立为太子,就去用恶毒之言吓唬李治。李治胆小怕事,在兄长们争夺太子位的血腥中,他生怕躲之不及。李泰这一吓就把李治吓了个半死,整天心惊胆战、愁眉不展。太宗得知此事后开始厌恶李泰,他又突然想起长子李承乾临废时所说的一番话:我已是太子了,已无所求,是魏王逼着我,为自保才做出了错事,若让李泰当太子,儿臣死了也不安心!
老大、老二都不争气,这让太宗十分纠结和苦恼。太宗最终下了决心,他要立三儿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虽然,李治生性胆小、儒弱,不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强势,但他性情善良、仁厚,只要好好培养,有人扶持,也许就是一个造福子孙和百姓的好皇帝。
于是,一场争储风暴过后,唐太宗最终把柔弱的李治稀里糊涂地推到太子的座位上。封太子的这一天,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初七,李治16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唐太宗在立太子一波三折柔弱的李治为何能脱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