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别称秋浦、华阳、九华府,是安徽省的下辖市,是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五线城市。
池州夜景
秦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当时的池州市(庐江郡和九江郡交界处)属于庐江郡管辖,东临鄣郡和会稽郡,东南靠近闽中郡,最南是南海郡,西接长沙郡、南郡和衡山郡,北边与九江郡接壤。
西汉时期,当时的池州市(丹阳郡和庐江郡交界处)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会稽郡,南毗豫章郡,西接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临淮郡和广陵国(西汉开国~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众多封国之一)接壤。
东汉时期,当时的池州市(丹阳郡和庐江郡交界处)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吴郡,西南是会稽郡,南靠豫章郡,西濒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广陵接壤。东汉时期的池州与西汉时期的历史沿革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国时期,当时的池州市(丹阳郡和庐江郡交界处)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吴郡,南接新都郡,西南是鄱阳郡和豫章郡,西靠庐江郡,北边与海陵郡和毗陵典农校尉(孙吴分吴郡设置典农校尉采取军事屯垦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属于当时特殊的行政区域)接壤。
西晋时期,当时的池州市(宣城郡和庐江郡交界处)属于宣城郡管辖,东临吴兴郡,南濒新安郡,西南是豫章郡和鄱阳郡,西靠庐江郡,北边与丹阳郡接壤。
隋朝时期,当时的池州市(宣城郡和同安郡交界处)属于宣城郡管辖,东北是毗陵郡,东临吴郡和余杭郡,南濒新安郡,西南是九江郡和鄱阳郡,西毗同安郡,北边与庐江郡、历阳郡、丹阳郡接壤(从左往右)。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池州市(宣州和舒州的交界处)属于宣州(宣城市的古称)管辖,东北是常州(现在常州市地名的由来),东临湖州(现在湖州市地名的由来)和杭州(现在杭州市地名的由来),南接歙州,西南是江州和饶州,西毗舒州,北边与庐州、和州、润州接壤(从左往右)。现在许多城市的名称和古称来自大唐时期。
北宋时期,从开国的州、县两级发展为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池州市属于池州(现在池州市地名由来)管辖,东临宣州,南接歙州和饶州,西南是江州,西濒舒州,北边与太平州、无为军(一般设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相当于州一级)接壤。
南宋时期,当时的池州市依旧属于池州管辖,东临宁国府(州府同级),南靠徽州和饶州,西南是江州,西毗安庆府,北边与太平州、无为军(一般设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相当于州一级)接壤。南宋时期池州地区与北宋时期地区划分没有太大变化。
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地方分为行省、路、府(州)、县四个层级。当时的池州市属于池州路管辖,东临宁国路,南靠徽州路和饶州路,西南是江州路,西接安庆路,北边与庐州路、太平路接壤。
明朝时期,地方分为省、府(州)县三个层级。当时的池州市属于池州府,东临宁国府,南靠徽州府和饶州府,西南是九江府,西接安庆府,北边与庐州府、太平府接壤。
清朝时期,统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朝的地方区域划分。当时的池州市属于池州府管辖,东临宁国府,南靠徽州府和饶州府,西南是九江府,西接安庆府,北边与庐州府、太平府接壤。
民国时期,1914年撤销池州府,原管辖县划入芜湖道;1925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池州专区;1952年2月至1965年5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分别划入安庆专区、徽州专区、芜湖专区;1965年重新设置池州专区;1980年1月至1988年8月,又撤销池州专区,辖区各县并入安庆专区、宣城专区、徽州专区;1988年设置池州地区;2000年撤销池州地区,设立地级池州市。
现在池州市管辖区域:1个贵池区,东至、石台、青阳3个县,池州市总面积为8271平方千米。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东临宣城市和黄山市,南接江西省的景德镇市、上饶市和九江市,西接安庆市,北边与铜陵市、芜湖市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