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谁题的字(山东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由郭沫若先生书写的山东博物馆匾额,由于是书法中的草书写法,而不是笔画较方正的楷书,所以,对于不懂得书法的普通人来说,还真的看不太明白,有时还会引起误读误解,甚至是闹出笑话和恶作剧来。比如有不少人把这5个字念成心系××馆、山东××馆、山东××报、心系××波等等,因此,自采用以来长期很受争议,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实这个匾额是郭沫若1959年去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时,所赠送的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几个字,后来为迁址后的山东省博物馆所借用为馆名匾额的。郭沫若当年为山东博物馆题写的一幅书法作品,是他写的一首古诗: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而山东博物馆这5个字是写在落款处的。

自古以来,我国的毛笔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充满着美感的文化艺术。而草书则是多种字形字体中的一种,由于字迹过于潇洒潦草,有时让人难以辨认,所以,更加变化万端,妙不可言,比如大草(即狂草),因太过狂乱,一幅作品中,一般人很难能够认出几个字来。作为一种很特殊的字体,古人应该是为了书写的简便而产生的。众所周知,古代都是繁体字,笔划多很繁杂又难写,有时写出来还不太好看,于是文人墨客们便在书写书法时,将字简化,看似错字,而非错字,以为便捷和更具观赏性。但草书由于字形太过简单,且极易产生混淆,所以,就没能作为一种正式字体而被固定流传下来。

其实,作为文字和书法的大家,郭沫若曾经为很多单位、行业以及场所等题过字,诸如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黄帝陵、中国银行、荣宝斋、屈原纪念馆等等。特别是首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5个大字就写得端庄大气,苍劲有力,典型的郭体,既传统又创新,笔力洒脱,运转自如,韵味无穷,可见其功力的深厚。再如中国银行4个字,书法界的评价是很高的:粗刷不臃肿,实如柱,细刷不弱,硬如铁。

用郭沫若的草书作为匾额的山东博物馆,之所以多年来受到不少误读和质疑,主要还是因为草书难认的特殊性造成的。作为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省份,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名片,具有其厚重的严肃性。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可见,对于博物馆的相关事宜,还真的无小事,何况是门面呢?山东省是我国的文化大省之一,被后世一直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和亚圣的孟子等,就出生在山东省,尤其山东还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等等。所以,是否真的可以考虑把这不太容易认出来的博物馆匾额换一下呢?

据说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孟鸿声,在今年的山东省两会上,已经给山东省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山东博物馆匾额的提案,还建议将山东博物馆匾额更换为书圣王羲之的正体集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话题今后将究竟如何发展变化,我们大家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