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口号(李自成起义叫什么运动名字)

李自成,初名李鸿基,明末清初人,像刘邦,像朱元璋一样,也是至今为数不多的从底层起来的成为九五之尊的人之一,经历了明朝末年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宦官肆意妄为,阉党横行的生活后,人民收到剥削,叫苦声连绵不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也顺势加入了起义,成为明末农民反抗的领袖之一,按理来说,在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下,李自成有着农民群众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的起义应当是如鱼得水,但是结局却不得人意,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同样是造反,刘邦和朱元璋就能成功,李自成却失败了。关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多,人人都能说出一二。有人认为是他进了北京之后,缺乏对部下的管教,部下军队懒散,战斗力大大下降;有人说,是他进了北京后过于自满后缺乏警惕心理,后而败给清军;也有人说是当时李自成进军路线选取不正确。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李自成自身军心不齐。

李闯王起义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官府制定的粮税却一点没减,李家生活困难,双亲尽失后的李自成走投无路去做了一名驿卒,但不巧的是当时的驿站有很多弊端,皇帝对其进行了改进精简,不再有驿卒这一工作。因此,李自成失了业,由于欠债,被债主告上县衙,在年底杀了债主后,由于妻子出轨,又杀了妻子。在背负两条命的情况下,一旦发现,必死无疑,因此,在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李自成选择了加入起义军。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战败后,其残党投奔李自成,因此,李自成就顺理成章被推为"闯王",好在李自成本人也有军事谋略才能,又擅骑射。在崇祯十三年,李自成钻空子趁机攻入河南,因为他本身就清楚明朝现状的不堪和农民的苦难,因此他收留饥民,开放粮仓,赈济百姓,赢得的很大的呼声,许多农民积极加入军队,李自成的军队得到发展和人员扩充,后来又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因此,民间多出了歌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李自成心里十分清楚,起义就是因为赋税太重了,但是部下有一堆人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纳粮,又不能从农民身上纳粮,所以,李自成转变方向,改成向地主阶级和贵族进行纳粮。但纳粮的方式过于粗暴,他所带领的军队纪律溃散,像土匪一样入京对贵族和官员进行烧杀抢掠,城中百姓见了如此,十分害怕。自然也不敢归顺李自成,和被压迫的农民希望有人起义救人于水火之中不同,城中的百姓见了军队如此,只会害怕担心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中,李自成自然不得民心。不得民心的一点是,他带领的军队过于个人化,没有严厉的军纪约束,因此没有纪律,过于个人主义化。他部下的军队本身就是由民间个人组织起来的,并没有军纪约束,没有规律不成方圆,军队自然像一盘散沙。以至于他的部下个人情感要高于指令,李自成说话没人听,没有标准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手下的人,才会发生刘宗敏拒绝去山海关对抗清军,由李自成亲自率军前往的事情。误杀和流失人才。

明末群雄争霸

在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开始骄傲自满,玩物丧志,放任部下胡作非为,完全忘记了的目前没有明朝保护罩下的中原就是块大蛋糕,关外虽然有吴三桂镇守,但关外还有虎视眈眈的清军,并且军纪溃散,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纪律的农民军在京城烧杀抢掠,很快,李自成完全不得民心。自己的部下又不听自己的话,没有纪律。在河北正定一战,李自成依山布阵,准备利用地形优势和清军大战一场,但是天不遂人意,风沙吹向李自成的部队,再加上李自成中了箭,军心不稳,这一战李自成输得很难看。在李自成失败后,很多明朝元老趁机都举起了反对李自成的旗子,加上吴三桂叛变,李自成的性子变得更加暴躁多疑,这时,他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杀了智囊军师李岩。

李自成错杀顶级智囊李岩

李岩原名李信,在李自成起义的时候投奔于他,成为他的智囊军师,不仅劝说李自成不要杀人,还在百姓中传歌谣"迎闯王,不纳粮",因此李自成才取得了百姓的支持。

这么看来,李自成的大部分功绩都有李岩的手笔,但从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军队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军纪溃散,内无军纪,外有清军虎视眈眈。牛金星等人忌惮李岩的才能,于是在李自成李岩看起来就不想甘于人下之人,恐有异心,早晚得除掉,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等人的谗言,同意杀了李岩。李岩被杀一方面不仅是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另一方面是自己骄傲,在进入北京后老是犯错,处处碰壁,没听李岩劝告,对李岩不多次提醒自己,心中早就对李岩产生不满。李岩被杀后,军心大乱,可以这么说,李自成是糊涂了,李岩是起义军中最有远见卓识的,可惜被冤杀。自李岩死后,李自成的部下军心大乱,也开始害怕下了个被处罚的人是不是自己,军中的异声也越来越多。军师之死传到了刘宗敏耳中,他很生气怒骂牛金星等人只会嫉妒实际上没什么用,竟然敢进谗言杀了李岩。连刘宗敏一介武夫都知晓李岩是很重要,杀了李岩是泄一时之忿,那为什么李自成还这么做?刘宗敏大怒。

左:刘宗敏 中:李自成 右:军师牛金星

由于军纪溃散,毫无纪律而言,再加上李自成没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人而他本身也不会任用人才。在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的时候。家眷都在北京,无奈之下,只能投降李自成。而进入北京的李自成一改曾经的不好酒色,开始在宫中饮酒作乐,完全被权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当初起义的初心。再由于李自成没有约束好部下刘宗敏,刘宗敏掳走了陈圆圆,而陈圆圆又是吴三桂最宠爱的侍妾,这一下子惹怒吴三桂。吴三桂一怒之下杀光的李自成在山海关的部队,选择了造反。李自成就这么失去了和吴三桂的合作机会。吴三桂走后,等于是把关外防线让给了清军,清军在山海关聚集,吴三桂选择投降清军,李自成在清军和关宁铁骑的合击下,不得不狼狈的撤出北京,一路溃退,没有丝毫抵抗能。总来说就是李自成没有重视到吴三桂的重要性,本身起义军的兵力不足就是由民间未经过训练的人民组成的和经过相关训练的军队相比,力量还太弱小,还外派出去,这就犹如螳臂当车。这就导致了,李自成在北京根本抵抗不住双重势力的压迫,所以才狼狈的退出了北京。

闯王议事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把起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自然条件下导致的灾害他们无法生存,不得不采取非法的暴力手段才能得以安稳生存下来,所以必须破坏当时不适合他们生存的社会秩序。李自成起义也是如此,但历史上的"贫民起义"结局总是统一的——失败,而"社会起义"总是推翻了原有的不适合当代发展和不适合及不足以满足人民需求的制度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上吊自杀了,大明灭亡了,这并不代表着李自成的政权已经取代了大明原来的政权,并不是打进了北京后就高枕无忧了。换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李自成当时没有及时的转换身份观念,没有完成自身的改变,没有快速的进入到一个国家领导者的身份之中,他还沉浸于以一个起义军领袖攻入京城的喜悦之中,并没有一个地主和国家领导者的觉悟,农民军还停留在劫富济贫的思想,他的军队只满足于打败了明朝了残余军官,夺得了京城就结束了。忽视了失去了大明这一层保护罩后四处都想夺取天下的人,当时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对手还有很多,比如明朝的残存势力,满清政权的虎视眈眈,地主武装,蒙古各部等等。

明末群雄逐鹿中原

在这么多对手的情况下,李自成只把明朝当做主要对手,在攻入北京之后就开始沉迷于享乐,自以为天下已经尽在囊中,对于自身的政权改革漠不关心而对于政权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清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方面来讲,就算没有山海关外的满清,那么李自成应该做的就是派出军队,稳固地方政权,巩固根据地,笼络民心。李自成的农民政权和南明的并不相同,李自成刚进去北京就开设登基大典急于称帝,不懂得巩固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他的接收没有完成,明朝大部分地区还没完全收复,李自成就算想退也没有根据地可以退。因此,李自成最终造反失败。

李自成败退路线

当吴三桂从山海关撤走并投降清军之后,清军入侵了山海关,这时,李自成的朝代就已经摧毁了一大半了。满清政权影响越来越大,李自成破了崇祯后,少了大明的这层保护罩,中原就像一个大蛋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然后李自成沉迷于权利,忘记了初心,给了清军可乘之机。多尔衮是个对利益十分敏感的"商人",如何在李自成统领下收获最大的利益就成了多尔衮目前考虑的问题。清朝之前是一支强盗军队,但现在在李自成的"强盗"之下,民心不稳,如果故技重施,只会成为下一个李自成罢了,现在情况不同,形势也不同,政策也得跟着变化。因此,多尔衮跟向战略家范文程请教。范文程提出,想要一击击溃李最大的竞争对手李自成,就不能像从前一样烧杀抢掠,反而要安抚民众,夺得民心,得民心支持后,才能不费一兵一卒的让百姓自己心甘情愿的把城门打开。因此,在满清政权的强大影响下,清军联合吴三桂的关宁军骑,将李自成打得不得不撤出北京。

最终,李自成在逃回北京之后迅速搞了个登基仪式,当了42天的皇帝之后,寥寥退场,不禁让人唏嘘,时势造英雄,李自成刚开始能有这么多人拥护,是因为当时人民被压迫,需要一个领袖,需要出头鸟带领他们去发泄他们的不满,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政策,让很多农民心动,因此很多人支持他。起于民心,终于民心,他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失去了民心,他约束不了自己的部下,一个无法领导部下的领袖无疑是差劲的,而没有纪律没有核心的军队只会像一盘散沙。李自成的纵容只会让他的部下肆意妄为,毫无纪律可言,严重侵害到了人民的利益,那么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话从始至终都是正确的,一位明事理成功的领导者,都应该做到这么一点,以人民的利益为主,以人民的利益为目标,否则终将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