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位于青岛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城阳,西与胶州、平度相邻,北与莱西、莱阳接壤,东北与海阳隔海相望。
商、周时,即墨为莱夷地。公元前1406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其中,分封在山东的小国就有夷国;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纪国在今寿光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之东方,即墨古城盛极一时,与国都临淄并夸殷富。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其时胶东半岛为胶东郡,郡治在即墨。西汉析胶东郡为胶东国和东莱郡,胶东国治所设在即墨,辖有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都秩、挺胡、观阳、邹卢八县,做为国都的即墨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秦汉至南北朝的700余年间,虽然朝代变换频繁、战乱不断,但即墨县制不改。南北朝的宋时,壮武县废除并入即墨县。
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即墨县、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县制恢复,在今址建县治,县境版图兼有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其地三面濒海,右伏马鞍,北至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为东方冠。它包括今之即墨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古人在县治的选择上颇有讲究,煞费苦心,也极具远见。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县脉自此出)西,城南淮涉河呈元宝状绕古城;因沿袭旧邑而名的墨水河是城南阁外的一条小河,发源于马兰岭,在石棚水库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近人又将淮涉河称为墨水河;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在隋后至明清的千余年延续不变。
即墨古城全景航拍图,拍摄时间2022年10月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翌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海面、潮平周边100华里、陆海总面积1128.25余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51.75余平方公里,包括白沙河以南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这块地方即是后来的青岛市。1935年,为扩大青岛市郊,民国政府又将时属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
即墨古城西城门和西阁里大街,拍摄时间1900年左右
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先后隶属胶州、莱阳地区。1958年10月,即墨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3月,即墨县划归烟台地区,同时,将辖有的城阳、棘洪滩、马戈庄、河套、阴岛5个公社划归青岛市的崂山县,形成今域。1978年12月,即墨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即墨撤县设市,由青岛市代管。2017年7月,即墨撤市划区,由青岛市代管。
即墨古城南城门的瓮城、城门楼及城墙,拍摄时间1922—1930年
从隋建即墨城,历经唐、宋、五代、金、元初的750余年,县城的规模和建筑已无可考。最早的记载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知县吕俊筑城,建三门、四阁。城墙高9.1米,厚6.6米,周长2公里。三门均有题额,东为望海(明万历版《即墨志》记为望潮),南为景岱,西为临川(又名饯晖)。城墙外侧有深约3.9米,宽11米的护城河。四阁,东为寅东,北为拱辰,西南石刻无考。至清咸丰九年(1859年),先后修整了十次。城墙的高、厚和护城河的宽、深皆有增加。其中,明万历元年(1573年)城门改为砖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城墙改为砖砌,三门题额易名,东为潮海,西为通济,南为环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城门皆增修门楼。民初,三门门额又易为原名。即墨古城的三个城门均为瓮城,城门门楼为两层阁楼。瓮城门与城门不在同一方向。
即墨古城东城门门楼及东城门的角门,拍摄时间1901—1910年
即墨古城建筑宏伟,东西长608米(至城墙中心),其中十字街中心至东门318米,十字街中心至西门290米;南北长492米(至城墙中心),其中十字街中心至北城墙257米,十字街中心至南门235米。城内,有东西南北的十字大街,街巷纵横,民居聚集;有碑坊42座,县署、圣庙、城隍庙、学署、劳山书院、考院、参将署等建筑群13处。北有横河(明万历版《即墨志》记作石河头河及北大河,1950年改称横河,1998年又改称龙泉河),南有墨水河将城环其中。东西南北四阁屹立在外,约29处寺、庙、坛、祠遍布城内外。即墨城是一座具有雄伟建筑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城。
2013年2月,即墨市委启动即墨古城再造工程,2018年10月,即墨古城完成建设全面开放。自开放以来,即墨古城成为千万游客向往的青岛文化旅游新名片、城市发展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