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的结局(许广平是个怎样的人)

1968年,70岁的许广平心脏病发作在北京医院去世。临终前,她交代儿子周海婴,在自己死后将遗体火化,不要与鲁迅葬在一起。听着母亲的遗言,周海婴虽并不能理解母亲的用心,但还是照做了。

他将许广平的遗体进行火化,然后将她的骨灰撒在了鲁迅先生的墓碑旁。

许广平作为鲁迅的妻子,还为鲁迅生了一个儿子,为什么在死后却不愿与鲁迅合葬呢?

原来,许广平与鲁迅并没有结过婚,他们只是同居关系。鲁迅在认识许广平之前已经有了一段婚姻,她的妻子名叫朱安。

鲁迅原配妻子朱安照片

朱安是鲁迅的母亲一手包办娶回来的媳妇,鲁迅却并不喜欢。因为鲁迅接受过新式教育,非常反感旧传统习俗下的包办婚姻,还特别讨厌女人裹足。

而朱安又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妇女 ,没有上过一天学,遵从三从四德,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尤其还裹了小脚。

鲁迅是个大孝子,虽然对这桩婚事极其不满,但又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就拜了堂成了亲,但是,却没有同房。当晚,他就搬到书房里睡,第二天就远离家乡去了北京大学任教。

鲁迅与朱安有夫妻之名,却没有夫妻之实,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年,直到遇到了许广平。许广平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

许广平出生于广东广州,她的家族背景非常显赫,更是人才辈出。她的祖父曾担任过浙江巡抚,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势力强大。

她可谓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富家千金。和世人的想象不同,清末上流阶层大家闺秀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和男孩一样接受西式教育,被当做家族力量培养。

但这种投资并不是为了培养她们成为独立的女性,而是为了把她们塑造成家族联姻中更优质更有竞争力的武器。

许广平天生性格叛逆,自幼就很懂得争取和斗争。许广平反抗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在自己出生三朝宴上就定下的娃娃亲。

虽然有个顶级水平的爷爷,但许广平的父亲显然是家族里的糊涂虫,在女儿出生三朝的宴席上,因喝醉酒了,糊里糊涂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不入流的乡绅之家。未婚夫长大后成了个不学无术的恶少。

这样的门第、人品别说许广平自己不愿意,家族实际也后悔了。许广平有着天生不求人的性格,她直接找到了男方家里退婚。

之后许氏家族也因为她的坚定,拿出一笔钱打发了这纠缠不清的人家,让许广平得以摆脱这桩包办婚姻。

不过这等无赖之家显然没那么好打发,许广平到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念书时,恶少还曾经写信纠缠,让许广平烦恼不已,最终逃到了北京。她北上最主要的目的除了逃婚,还有求学。

1922年,24岁的许广平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亦称北平女师大)攻读国文。

1923年10月,短短的讲台上,一位头发竖直,面色冷峻,身着补丁夹袍的先生,就像一道光,深深吸引住了坐在第一排的女学生许广平。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许广平的眼里,鲁迅先生的手腕处和裤管上的补丁,因为年月过久而闪耀着异样光彩,就像黑夜历过考验,爱才能迎接来日方长。

俗话说:女追男,隔层纱。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了一封又一封情书,大胆而热烈地追求鲁迅。

1925年10月,许广平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引起全国轰动

在得知这一切之后,许广平的母亲提出了反对,她不同意自己的女儿成为别人的妾室。

鲁迅没有强求,选择了离开,将两人关系的决定权留在了许广平的书中。

鲁迅离开后,两人之间的来信不减反增,许广平终于意识到鲁迅对自己来说有多重要,于是离开了家,来到了鲁迅的身边。

对于许广平的到来,鲁迅心中激动不已,两人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一起来到了上海,在那里,两人彻底过上了同居的生活。鲁迅负责写稿维生,许广平则负责照顾鲁迅日常的生活起居。

许广平与鲁迅自由恋爱结合,两人同居后的生活平淡且幸福,但甜蜜的爱情抵不住琐碎生活的消磨,随着儿子的出生,两人的生活变得更为拮据,许广平的生活也更加辛苦。

在日复一日操劳的生活中,许广平每天都在柴米油盐中打转,原来那个开朗率真的女孩似乎已经逐渐被辛劳的家庭主妇形象所掩盖。

为了给孩子和丈夫提供更好的营养补给以及补贴家用,自己身上的衣服坏了也舍不得买新的,只是在衣服上缝补了大大小小的补丁。

在每日的辛劳之下,许广平也肉眼可见苍老起来。孩子满月的时候,朋友为了给婴儿庆祝,送来了一床被面,因为当时许广平已经很久没有买过新衣服了,所以她不舍得将这么好看的一块布做成被面,而是用这块布为自己做了一件旗袍。

这件旗袍是许广平婚后唯一的一件旗袍,即使颜色和布料并不是最佳的,但依然成为了她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许广平尽心尽力陪伴了鲁迅最后的10年,直至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

鲁迅临终前用一首诗纪念他们的爱情: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这首诗,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相爱十年艰危相知,患难与共的爱情生活。

没有了鲁迅的许广平重新拿起笔,每年都会生产出数量不少的高质量文章,起初全是关于鲁迅的,后来逐渐扩大到各种时评文章,最后写出10万字的《鲁迅回忆录》。

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即便曾在家务活中蹉跎岁月,可一旦遇到良机,立刻便能展翅高飞。

除此之外,她还要供养远在北京的鲁迅母亲和原配朱安,这点也是十分令人钦佩的。许广平带着海婴,在上海这个物价极高的城市度日已实属不易,鲁迅的那些版税又常常拖延。其实她完全可以甩手不理,但她想尽一切办法筹钱,鲁老太太也因此在信中称呼她为好儿媳。

在1941年鲁迅去世5年后,许广平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她被日本人逮捕,在狱中受尽电刑、老虎凳在内的各种折磨,还被脱光衣服羞辱。可不论敌人如何威胁恐吓,许广平都拒绝吐露上海文化界抗日人员的名单及住址。

她在狱中受了足足76天的折磨,被释放时头发全白,两个手腕上是黑乎乎的电击伤痕,两个膝盖因老虎凳而高高肿起。

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朋友们谁都不许来探望她,以免受到敌人的监视而遭殃。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由于鲁迅遗稿被偷,心脏病发作突然离世,享年70岁。离世之前,许广平对身边人说出遗言就是: 不要将我葬于先生(鲁迅)的坟墓旁。

要知道,每一对相携至老的夫妻理想的爱情境界就是生相守,死同穴。但是,许广平在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死之后,完全可以做到葬在鲁迅旁边,却没这么做。

在她心里,她拿他当信仰和事业。她爱鲁迅,但绝不是他的依附和附庸。比起爱他,其实她更懂他

1947年朱安临终前的遗愿是与大先生合葬,许广平没有答应她,因为她知道鲁迅的心意,她要尊重他,维护他。

1968年,许广平自己临终前躺在病床上时,也对他们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说:我,绝不与他合葬!

既不是夫妻,何来合葬?她用自己的牺牲来维护鲁迅的名声。她是独立的,也是坚强的,她要的是爱情,从来不惧外界的世俗眼光

许广平的一生就像一团火。在遇到鲁迅前明亮炽热,有她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遇到鲁迅后,她温暖贴心,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而鲁迅离开后,又以他为信仰,继续发光发热,直到失去最后一丝热量。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好的爱情不是计较和索取,而是奉献和尊重。鲁迅的生命里能够遇到她,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