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发的一生经历(北海舰队司令张廷发)

1949年11月11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组建,从此时起,空军便正式成为了我军军种之一。时至今日,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已经诞生74年了,在此过程中,共产生了13位空军司令,他们就是:刘亚楼、吴法宪、马宁、张廷发、王海、曹双明、于振武、刘顺尧、乔清晨、许其亮、马晓天、丁来杭、常丁求。

在这13任空军司令员中,前4位都是开国将军,其他则是在1988年后分别授衔的。

其中,张廷发是唯一一位在1955年授衔少将的空军司令员,意义十分重大。

张廷发是福建沙县人,他是我军早期的一员名将,曾任八路军129师作战科长、空军司令员等职。

少年时期的张廷发曾在家乡沙县读书,当时,张家贫困,很多生活物品都需要向亲戚借用,但即便是这样,张父依旧将其送到学校读书,并最终完成了学业。

张廷发15岁那年,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了福建地区,当时,他亲眼目睹了红军血浓于水的恩情,于是在1933年9月,15岁的张廷发便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从1933年开始,张廷发便与我军脱不开关系,在随后的长征中,他参加了红5军团的一系列战斗,逐渐由一名普通战士升任为司令部的参谋。

张廷发真正崛起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廷发参加了八路军129师的东进作战,在这一过程中,他制定作战计划,又拟订文书,汇制报告,为129师的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2年6月,日军调动挺进队突袭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这一情况下,张廷发利用自己所学,开始了反间谍、反渗透的斗争。

当时,他一面调动部队阻止日军入侵,一边又发动群众展开了反渗透的斗争,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129师不仅完全清除了日军间谍,还将边区范围扩展到了冀鲁豫边界。

1943年,25岁的张廷发被任命为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两年后,即1945年,晋冀鲁豫军区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张廷发再任司令部参谋处长。

张廷发是邓公一手带出来的悍将,他无论是军事工作,还是参谋、政工,都十分的娴熟。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张廷发受命率部参加了襄樊、邯郸、宛东、宛西等战役。

因为其作战勇敢,1949年,中央军委遂任命其为第11军副军长。

1950年,我军制定国空防御计划,经刘亚楼推荐,张廷发调任空军副参谋长,遂成为了空军的一员。

张廷发真正与空军结缘是在1953年,这一时期,刘亚楼是我军的空军司令员,他便担任了空军第一副参谋长和副司令员。

此期,我军急需用于防务的飞机,为了提高我军空军作战能力,张廷发遂在飞机改装和飞机数量上下功夫。

在飞机数量方面,他除了多次陪同刘亚楼访苏购机外,还制定了飞机仿制计划,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歼5、歼6战斗机,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仿制出来的。

在飞机改装方面,张廷发以航线选择和机厂选址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开始了飞机批量生产线的建设,依靠着源源不断的生产线和生产器材,我空军部队迅速组建,国空防御也终于更上一层楼。

除了提高飞机数量,张廷发在担任空军副司令员期间,还为我军建设了大批航空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空军培训主要以东北老航为主,由于当时国力不够,再加上边境战局不稳,所以在建国初的一段时间内,我军急缺空军技术人才。

为了提高我国的空军实力,也为了尽快组建属于我军自己的专业人才,张廷发从航空学校入手,重新在东北、西北等地建设了七所航空军校。

经过长达三年多的努力,到1958年,我军不仅完全解决了飞机数量少的问题,就连技术人才也达到了5万人以上。

而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为了新时期我军空军的领军人物,并影响深远。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张廷发受到冲击,并被下放到大荔农场劳动。7年后,即1973年,他重新复出工作,再次担任了空军第一副司令员。

1977年4月,张廷发接替马宁出任空军司令员,由此,他也就成为了我军第四任空军司令员。

张廷发第二次主理空军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完成空军的现代化改革,他辅佐邓公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整顿工作。

依靠着王海、曹双明等人的帮助,他在任期内实行战备值班制度,又组建夜航独立大队,这些都对我空军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82年9月,十二大会议在北京召开,经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公同意,张廷发就任中央军委常委,成为了我国的副国级干部。

张廷发是我军空军部队的奠基人,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诚于党,忠于人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张廷发还是我军唯一的1955年授衔少将的空军司令员,他37岁授少将,59岁又升任为空军司令员,堪为传奇。

2010年3月25日,张廷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