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史(第四野战军战事记录)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是由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成的。

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挫败国民党军独占东北的企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在美国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并于1945年9月成立以熊式辉为主任的东北行营,10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企图独占东北。

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抽调大批主力进军东北。

9至10月,从关内进入东北的部队,除少数调往北满、东满地区配合东北抗日联军开辟根据地、扩建部队外,主要分散于沈阳、安东(今丹东)、锦州等地,消灭伪满残余,发动群众,清剿土匪,建立各级地方政权。

同期,东北抗日联军得到较大发展。10月,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司令,共4万余人。

10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临时军事指挥机构——东北军区司令部(不对外公开),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治委员,伍修权任参谋长。不久,在安东成立东满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由山东挺进东北的部队。

10月31日,相继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至1945年底,调进东北的部队总兵力达27.49万人。同期,陆续成立北满、西满、辽西、辽东、吉林、辽宁、辽北、嫩江、松江、北安、三江、牡丹江等军区。

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人民自治军遵示把工作重心转向距国民党军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镇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有重点地分散到各地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至1946年3月,全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剿匪作战212次,歼敌7.8万余人,收复城镇118座,基本肃清南满、西满地区的大股土匪,为创建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任副总司令。

与此同时,部队及军区进行了相应调整。军区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军区4个二级军区和16个三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除山东第一师、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简称东总)指挥外,部队大部划归各二级军区指挥,并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

2月上旬,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2月13日至14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宁秀水河子反击作战中,歼敌1500余人,取得出关以来对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

3月13日,国民党军进占沈阳,继占抚顺、辽阳和铁岭等地。下旬,国民党军集中11个师分两路向本溪、四平地区进攻,企图占领南满工业区和四平地区,再向北占领全东北。

为阻止国民党军的攻势,配合停战谈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扼守四平,确保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及中长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南满部队主力集中于本溪地区作战,配合主力保卫四平。据此,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本溪、四平保卫战。历时33天的本溪保卫战始于4月初,歼敌4700余人,牵制敌近2个军,有效地配合了四平保卫战。四平保卫战历时月余,至5月18日夜各部撤出战斗。

4月中下旬,北满部队于18日解放长春,25日解放齐齐哈尔,28日解放哈尔滨。

5月31日,海城守军第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和第五五二团起义,开创了东北战场国民党军起义的先例。

6月下旬,国民党在关内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原拟调往东北的3个军留关内参加内战,其东北兵力为控制和巩固已占领的西起农安、东至吉林、沿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暂停了对东北民主联军的大规模进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7月下旬的《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精神,东北民主联军抓住时机,加紧部队整建,动员大量农民参军。同时派出大批主力,对东北全区特别是北满地区的土匪进行清剿。

6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以上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同时,撤销北满军区,黄克诚改任西满军区司令员。

8月至10月,东北民主联军通过整编,形成第一、二、三、四、六共计5个野战纵队和第三五九旅、南满3个独立师,约12万人的主力部队。与此同时,还加强了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建立了9个炮兵团和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于10月19日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了炮兵司令部,司令员朱瑞,政治委员邱创成。以剿匪和土地改革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于11月将原铁道司令部改称护(铁)路军司令部,司令员苏进,将分散在各地的护路部队整编为7个团和1个装甲大队,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安全。此外,还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

与此同时,地方建制的原军区、军分区整编为西满、吉林、辽东3个二级军区,10个三级军区和1个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

10月初始,经过调整的东北国民党军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集中主力进攻南满,致南满解放区只剩临江、抚松、长白、濛江4县境较完整。对此,东总确定了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拉北打、南打北拉,南北满密切配合,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的方针。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在东满、西满部队积极出击的配合下,南满和北满部队密切协同,分别在南满地区和长春、吉林以北地区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敌5万余人,收复县城11座,扭转了东北战局,迫使国民党军由攻势转为守势。

1947年1月至4月,4个独立师相继组成,即第一(由第三五九旅改编而成)、第二、第三、第四独立师。3月,炮兵部队发展到9个炮兵团、27个炮兵营、120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大队,拥有各种火炮900余门。

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机关、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程子华任军区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热河军区、冀热察军区和冀东军区。该军区的划入,使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到46万人。

5月,组建辽吉纵队骑兵纵队。8月骑兵纵队撤销,除1个师归东总直辖外,其余分配给各纵队担任通信任务。

5月13日至7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集中24万人,在长春至沈阳、沈阳至吉林铁路两侧地区发动夏季攻势,歼敌8.3万余人,收复城市42座,打通了南、北满的联系,使东北民主联军处于便于机动作战的有利地位。

8月,辽吉纵队改称第七纵队,组建第八、第九纵队。10月,组建第十纵队独立第五师。

9月初,为适应作战需要并加强对部队的指挥,东总决定由辽东军区组织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萧劲光兼司令员,萧华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陈伯钧,参谋长解方,统一指挥活动于南满的第三、第四纵队及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作战;由冀察热辽军区组织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程子华兼司令员,黄克诚兼政治委员,参谋长黄志勇,统一指挥第八、第九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4个独立师。

同月,总后勤部扩编为总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钟赤兵、贺诚,副政治委员杨至成,下设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军械部、审计处、参谋处及副官处。

9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东北民主联军集中9个纵队并地方武装共51万人发动秋季攻势,歼敌6.9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60万,控制了东北境内的大部分铁路,迫使国民党军收缩于中长路和北宁路的部分中小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内,从而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至11月,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发展至31.3万余人。

改称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全境

1948年1月1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东北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冒着严寒,举行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敌15.6万余人,相继攻占和收复战略要地辽阳、四平等18座城市,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地区,解放区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人口占全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1948年3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五、第十一、第十二纵队。

4月13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将辽东军区、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分别改称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职责为:不隶属建制部队,只代表总部指挥共同攻击某一城市或在某一地区担任打援的几个纵队,是为了便于战地指挥,为应付同时发生几个战斗而设立的。

7月,以护路军司令部为基础并补入二线兵团一部组成铁道纵队,司令员由铁路修复局局长黄逸峰兼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寿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伟,辖第一至第四支队,共1.7万余人。

8月13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的领导机构分开,后勤司令部分编为东北军区后勤部和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野战部队归东北野战军指挥,地方武装(含二、三级军区)归东北军区领导。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

8月,炮兵纵队成立,苏进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治委员,辖3个野榴炮团、2个摩托化重炮团、1个重炮团、2个摩托化高炮团等8个团,另辖战车团、工兵营。

9月1日,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正式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第二兵团部。至此,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另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等共70余万人,另有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总兵力达103万人。

9月12日至11月2日,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部队举行辽沈战役,历时52天,经攻克锦州、围解长春、举行辽西围歼战、攻占沈阳营口,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歼敌47.2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部队装备得到很大改善,从此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

11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此前东北野战军拟将13个独立师编入各纵队的请示,从而使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下辖4个师。同月13日,根据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东北野战军所属纵队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至第四十九军(新番号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正式使用),每军4个师5至6万人。1949年1月,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六十军改编为第五十军,隶属东北军区建制。

1948年12月,中央军委批复东北野战军所辖炮兵司令部改成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司令员萧华,政治委员钟赤兵,辖5个前线指挥所、朱瑞炮兵学校和迫击炮团。

另外,第一六五师、骑兵师和整训第一、第二师等部由野战军直属。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就地歼灭、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联合举行平津战役,在64天的作战中,以伤亡3.9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2万余人。

战役期间,中央军委于12月11日致电华北局、华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明确平津战役期间两区野战军、地方部队归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统一指挥。12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第二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13日,东北野战军通令,第十二兵团指挥第四十、第四十三、第四十六军和华北军区第七纵队;第十三兵团指挥第三十八、第四十七、第四十九军。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林彪为书记。

1月21日,中央军委批复东北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兼天津卫戍区司令部(2月改称天津警备区司令部)、第十三兵团兼北平卫戍区司令部。不久,两兵团免兼。当月,组建炮兵第一、第二师和战车师。

2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萧劲光率第十二兵团部和第四十、第四十三军及炮兵第一团、后勤第二分部和工兵第一团组成先遣兵团,自平津地区南下,于4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地区,奉命归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渡江战役。

改称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辖2个兵团部、12个军、1个特种兵司令部、1个铁道纵队、1个骑兵师、2个整训师、6个后勤分部和南下工作团及两广纵队(于3月5日由第三野战军划归第四野战军,4月6日与独立第二十四师合编),共88万余人(不含第五十军)。

4月16日至5月5日,第十三兵团部指挥第四十二、第四十七军,会同华北军区第七十军及太行军区一部进行安(阳)新(乡)战役,歼敌1.6万余人,和平改编1.7万余人。5月20日,以和平改编部队为基础,成立第四野战军独立师。

4月28日,各军改归兵团建制,并成立第十四、第十五兵团部。5月4日,东北军区整训第五师调归第四野战军。

5月17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解放武汉,胜利完成配合第二、三野战军渡江作战和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建立前进基地的任务。同期,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张轸率部2万余人在湖北起义,7月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五十一军。

5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向全国进军的部署》。据此,除先遣兵团外,第四野战军各部于5月底至6月初先后到达长江以北的襄阳、樊城、安陆、孝感、浠水一线展开。当面之敌为盘踞中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余汉谋部,共28个军约40万人。

5月26日,第四野战军奉命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1949年6月7日公布),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辖河南、湖北、陕南军区(6月中旬划归西北军区建制),后增江西军区(6月25日成立)、湖南军区(8月底成立)、广东军区(12月上旬成立)、广西军区(12月上旬成立)。

6月上旬,第四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9日,炮兵第一、第二师所辖各团改称炮兵第二十五至第三十一团,第四十一军以外的各军所属炮兵团被整编为7个野榴炮团,依次称炮兵第四十二至第四十八团;将炮兵第四十五至第四十八团归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建制,同时以炮兵第四十二、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团组建炮兵第五师。

6月14日,第五十军奉命南下调归第四野战军建制。

7月8日至19日,第十二、第十五兵团和暂归第四野战军指挥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共10个军约43万人发起湘赣战役,解放赣西、湘东22座县城。

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华北军区5个补充(教导)师(旅)和1个教导大队,调归第四野战军。

8月4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率部7.7万余人起义,长沙和平解放。不久,起义部队暂时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陈明仁任司令员,共3.6万余人。10月20日,该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辖第五十二、第五十三军。

8月5日,第十四兵团部与军委航空局合并组建空军司令部,所辖第三十九、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军归野战军直接指挥(第三十九军后归第十三兵团,第四十一军后归第十二兵团),第十四兵团番号撤销。

8月,东北军政大学迁至武汉,改称华中军政大学,隶第四野战军,林彪兼任校长,罗荣桓、邓子恢兼政治委员。

9月后的作战期间,第四十二、第四十七军暂归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进军西南作战。

同月中旬,第四野战军并指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发动衡宝战役,以大迂回、大包围动作,分3路进击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至10月16日,衡宝战役结束,歼白崇禧集团4.7万余人,其中俘3.8万人,解放县城24座。

10月2日至11月4日,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和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组成的东路军发起广东战役,歼余汉谋集团6.2万余人,其中俘4.1万人,解放县城38座。

11月6日至12月14日,第四野战军以第十二、第十三兵团和第四兵团共9个军及粤桂边纵队等共40万余人发起广西战役,在广西境内全歼白崇禧集团17.3万余人。

第四野战军在向中南进军过程中,先后抽调部队和干部,在豫、鄂、赣、湘、粤、桂等省发动群众,清剿残匪,建立新政权。广西战役后,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粤3省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115万余人。

1950年1月1日,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辖6个军区、4个兵团部、16个军、1个炮兵司令部、1个工兵司令部、1个铁道司令部和16个独立师、92个独立团、8个警卫团及6所军政大学分校,共153万人。

1950年4月15日至5月1日,第十五兵团部指挥2个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歼敌3.3万余人,创造了以木帆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摧毁国民党陆海空军立体防御体系的战例。至此,除南海诸岛屿外,中南地区全获解放。

195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野战军和兵团机构,建立单一的军区领导体制,9月这一工作基本完成,但野战军称谓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沿用。1955年重新划分大军区时,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分建广州军区和武汉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