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对中国人(希特勒援助中国的原因)

了解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应该都清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其实所谓的美国人并没有支持中国抗日,真正对中国抗日支援力度最大的反而是日本的盟友德国。

在九一八之后,德国就对中国支援了大量的军事武装,帮助中国组建了大量的德械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德国和中国在全面抗日战争之前的友好期原因,究竟是不是传说中说的那样,希特勒对中国有好感?

这件事情要从一战说起,一战时期虽然德军战力强大,但是因为英法等国家的封锁导致德国没有办法获得外来资源。

最终德国不得不宣告战败,进一步导致德意志帝国崩溃,德皇被赶下台,一战将德国的国力完全消耗掉,整个国家疲惫不堪。

同时英法等战胜国要求德国给予赔款,并且瓜分德国的土地和殖民地,这使得德国国内经济政治混乱。

而且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的军队数量不能超过十万人,这使得德国产生了大量退伍军人,加上国内的经济危机,法国对德国掠夺,使得德国经济陷入到了彻底的低迷期。

而此时的中国进入到了德国的视野中,因为中国尚未完成统一,国内同样混乱不堪,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大量德国急需的自然资源。

中华民国有着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需要,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加上德国国内迫于英法的压力,有着大量积存的武器和军工产业,在这种时候,中国的武器和军事订单也同样是德国急需的东西。

因此那个时候德国和中国其实可以说是相互需要。

早在1927年有46名德军退役官来到中国,开启了德国和中国的军事交流,根据这些德军退役军官的考察,德国人看见了中国人的潜力。

德国有着大量成熟的工业体系,但是因为失去了所有的国外殖民地,因此根本没有市场,而中国就是一个最大的市场。

于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签署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军工业体系,更是派出军事总顾问直接为中国规划了军队重建计划。

当时中国是德国最主要的钨矿进口渠道,而蒋介石则希望德国帮助训练200万军队,让中国的军队全部德械化。

对于希特勒和德国资本家来说,两百万军队,代表的就是无数军械贸易,这些东西将帮助他们度过德国的经济危机,完成对德国的重新武装。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进入到了甜蜜期。

1936年,中国花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这为德国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其实从这场交易中就可以看出彼时双方其实是属于相互需要的阶段。

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德国人帮助民国训练军队的计划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段时间,当时计划是在全国范围内大量训练德械师。

但是受限于条件和武装,到全面战争爆发之前,能够基本达到德械师标准的只有一支近三万人的教导总队,以及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三支师级部队。

虽然这些部队还没有完成全部训练,但是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这些德械部队依然表现抢眼,给日军以巨大的威慑。

不过由于全面战争的爆发,中国军队德国化的道路也彻底中断,但是仍然存在像法肯豪森这样的德国将领自愿地留在中国帮助中国人民。

而除了中德双方的互相需要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德国对日本本身也不是特别上心。德国和日本结盟是在1938年以后,之前两个国家只是关系还不错。

所以德国帮助中国是不需要考虑日本的意见的,而且德国支援中国的很大目的则是希望中国能够从东面给予苏联一定的压力。

当时的希特勒和德国军方判断中国有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武装起来完全可以从东方给苏联压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德国的压力。

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在三十年代初期,德国和中国有了一段长时间的甜蜜期。最终伴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在日本的压力下,希特勒不得不最终中断了对中国的支援。

而在这其中其实主要还是基于国家利益,至于希特勒本人是否存在对中国的个人情感,其实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