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在一起的秘密)

昨天几位读书朋友聚在一起,纵横中华文明上下三千年,海阔天高,把酒言欢,畅所欲言。谈及司马迁,赞叹《史记》像一颗不落的星晨,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上;骄傲《史记》像一座山,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文化之林。有个朋友有这样的疑问: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司马迁将《老子韩非列传》在一起,道法两家列同一传,似乎有悖于司马迁的《史记》写作风格。

我说老兄且慢,别着急,让我慢慢道来,试解此题。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老子是春秋时人,与孔子同一时代但年纪比孔子大,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聘。据说他一出生就满头白发,所以人们就称其为老子。他曾经担任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的文墨不多,太史公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作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从司马迁的记载中可知:老子是研究道德的,他的学说以自我隐秘和不求其名分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到周朝的衰落,于是就离开了。到了散关,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地为我写点书吧。就在这个时候,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篇,阐述有关道德的内容五千多字,然后就离开,没有谁知道他最后归宿。

有人说老子大概有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是两百多岁,因为他研究道德,所以有利于健康长寿。

老子的儿子名叫宗,李宗是魏国的将领,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名叫注,注的儿子名叫宫,宫的玄孙名叫假,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假的儿子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而家住在齐地。

《史记》对老子世家的记载就仅仅是以上这么多了。而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叙述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到了周都,正要向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老子请教礼。老子说:您所说的人,他尸骨都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罢。况且君子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乘车做官,遇不到合适的时机就随遇而安。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严密收藏,似乎什么也没有;君子有高尚的德行,而表面上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高的欲望、姿态姿色和淫荡之志吧,这些对您的身体没有好处,我所要告诉您的,就是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周朝周都后,对学生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得兽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线去钓它;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射它。至于龙,我就不能够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云而升天的。我今天看到老子,他大概像是龙啊!

正如司马迁所言: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也许是不同学术流派互相排斥的缘故,世上研究老子学说的人就排斥儒家学说,这可能是思想观点不同的人不能共同谋事的情形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使民自化;主张清静,使民自归于正。

受老子学说影响深刻的,或者说秉承老子无为而治而有所发展和变异,那就是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的庄子了。

《老子》《庄子》双峰并峙,无为自快,终身不仕的庄子

世人研习《老子》,必读《庄子》书,是故老庄双峰并峙。庄子比老子、孔子都小二百多岁。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庄周是宋国蒙人,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他的学问广博,没有哪方面不曾探索,人们一提起庄子就会被非常著名的《逍遥游》代表作,被那充满了奇特想象以及浪漫色彩,形象地运用寓言和比喻,具有非常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然而他的指导思想来自老子的学说。

司马迁是这样评价庄子的: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其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谴使者用厚礼去请他,许诺让他做国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厚重的利禄,卿相是尊贵的职位。您难道没见过郊祭时所用的牛吗?饲养它几年,让它穿上有花纹的衣服,为的是把它送进太庙做絮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只孤独的小猪,难道可以做到吗?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可在污水沟里游戏,自己快乐,不愿被统治者所束缚,我宁可终身不做官,来使我的心情愉快。

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作书,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韩非者,韩国贵族子弟,他和李斯从师荀子,李斯自认比不上韩非子。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说,但他的根本是来自于黄、老之学,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二人之一(其中一个是庄子)。

韩非子所处的正是诸侯争霸的年代,局势动荡,战乱频繁。韩非看到韩国的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寒王不采纳他的意见。韩非认为,儒家用文词扰乱国家的法度,而侠客靠武力触犯国家的禁令。和平时,就宠爱有名望的人,危难时,就使用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所供养的不是所要的,所使用的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得不到君臣的支持和宽容,考历史上得失的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蠧》、《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共十多万字。因为韩非先天口吃,不善于言读,然而善于著书立说。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几乎全文照抄韩非《说难》著作(有机会瑞武再和大家一起研习),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国因此急忙进攻韩国。韩王韩安开始没有任用韩非,等到危急的时候,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非常喜欢韩非,但还没有信任重用他。李斯、姚贾就在秦王面前陷害诽谤他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如今大王想吞并诸侯国,韩非始终会帮助韩国,不帮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今大王不用他长久地留着他,然后才让他回国,这会给自己留下后患,不如借假罪名依法杀掉他。秦王同意了,便下令官吏惩罚韩非。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自杀。韩非想亲自讲述情由,但不能够见到秦王。秦王后来悔悟了,派人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知道游说的难处,写了《说难》文章非常详尽,最后死在秦国,不能自我逃脱灾祸。司马迁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总结

由此可知,孔子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老子比孔子年长十几岁,孔子在鲁国,老子在周都,他俩都是儒道两家的始祖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五百多年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谓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当时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或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等,最俱代表性的是儒、道、墨、法,诸子百家。

老子在周朝任藏室之史官,庄子、韩非子崇拜老子,老子比庄子年纪大二百,韩非子年纪比庄子小二百。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庄子、韩非子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二人。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说: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为善,清静寡欲,使国民自然走上正轨。韩非揣度事务的情理,主张遵循时势和条理治理国家。所以《史记》把《老子韩非子列传》放一起。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