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医(三国期间的神医)

三国时期是个奇才辈出的时期,不仅军事、文学上出了很多名人,医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了很多神医,如华佗、张仲景。

张仲景凭借《伤寒杂病论》不仅拯救了本国挣扎在瘟疫之中的百姓,还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黑死病曾经夺走了欧洲三分之二的人口,如果不是这本医书的传入,欧洲基本就要亡国灭种了。欧洲学者李约瑟曾经赞叹说: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

华佗的贡献更多的在外科上,他之所以更多的被后世称颂在于《三国演义》中的夸大描述以及他和曹操的故事。曹操有头痛之症,经华佗针灸后有缓解迹象,书中记载华佗要给曹操实行开颅手术,曹操怀疑关羽的探子,总有刁民要害寡人,遂杀之。但实际是华佗以妻子生病为由回乡并不再前来为曹操医治,曹操才痛下杀手。华佗因何不给曹操医治?是因为他知道这病没有根治之法。

神医华佗

除此二人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名医,后世知道的比较少,他就是董奉,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学行业中杏林国手的典故讲的就是他,当时人称能起死回生!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君平、昌),他是三国时吴国人,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据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丙午四十年,汉后主禅建兴四年,吴孙权黄武五年,王(士燮)薨。 初,王尝病。死三日,仙人董奉与药一丸,以水含服,捧其头摇捎之。少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平。复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复能误。遂复常。

话说当时那个太守,已经死了三天,由于董奉看到太守的葬礼,认为他并没有死去,给了他一粒药,太守便活了过来。第二天就能坐起来了,第四天就和常人一般无二了。当时人称他为医仙。

董奉雕像

董奉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据说他在庐山居住期间,就会让病人在恢复健康后,为自己种杏树,重病治好的,种五棵杏树,小病治好的,种一棵杏树,这对古代以务农为生的平民百姓来说,压力自然要小很多,同样对董奉来说,也是个双赢的结局。就这样,董奉在看了十几年的病后,收获了数万颗杏树,一大片杏林都是董奉妙手回春的最佳证明。

面对着自己这数万颗杏树,董奉一个人怎么消化得了,所以他告诉当地人,如果想要吃杏,随便来拿就好,想拿多少拿多少,唯一的交换条件就是留下一盆米即可,这样一来,董奉自己即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更多的名声。久而久之,杏林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才把那些医德医风医术都很高尚的名医,雅称为杏林中人或杏林妙手

董奉不仅医术高明,还精通武功,艺高人胆大,《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浔阳城外有蛟害人,董奉过去把他杀掉了。

历代文学名家留下不少盛赞董奉行医济世的名篇,如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等等。

有关董奉的故事还有很多,如 虎口取粳、虎守杏林、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橘井泉香、敷浴治疠、等,脍炙人口,在民间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