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姬的历史评价(刘伯姬东汉初期)

无论是史书上或影视剧中,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公主都被称为金枝玉叶,可以说他们都是高高在上、远离民间烟火的人。可在我的家乡郸城县宁平故城南3公里处,有南北两个高大的土丘,当地民众称公主坟,因距大张庄村较近,又称大张庄堌堆,这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妹妹,宁平公主刘伯姬的墓冢。

或许是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制度的影响,即使贵为公主,也没有史学家为她立传。关于宁平公主刘伯姬的历史记载,《后汉书》上仅有寥寥几句话,所以本篇主要写宁平公主的一些传说。

刘伯姬生于公元前2年,南阳蔡阳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胞妹。刘伯姬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曾任南顿县令。

公元22年,刘秀和大哥刘縯起兵反王莽。当朝宗卿师(掌握宗室弟子训导的官)李守之子李通、李轶二兄弟也带领族人追随刘秀兄弟俩。刘伯姬虽为女流之辈,但文武双全,且聪明机智、胆识过人,随刘秀的义军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汉军舂陵起兵后,接连打了几次胜仗,都统刘縯灭莽心切,不顾敌众我寡的事实,自作主张攻打南阳。结果在小长安村(今天南阳市南)遭到王莽大军的伏击,很多汉军将士和眷属倒在血泊中。

刘秀的多位亲人阵亡,刘秀、伯姬兄妹同骑一匹战马向外突围,正行间,见王莽的一队官兵正枪挑二姐刘元和两个尚不懂事的外甥女。刘秀目睹此状,血脉喷涌,拔出宝剑,要与敌人拼命。在此之际,伯姬急喊:三哥冷静!千仇万恨日后再报。我们都不能死,死了谁还报此血仇!刘秀强忍血泪,和伯姬跃马冲出了重围。

汉军退守棘阳,城内哭声阵阵。原来八九千人马,所剩仅千余。汉军遭此失败后,刘伯姬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她从自己准备做嫁衣的布料中选了4面黄锦绢面,配了五色彩线,亲手绣了四面大旗,分别绣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八个大字,每面旗中间绣了个斗大的汉字。腊月三十那天,刘縯率军出征,伯姬亲手把四面大旗交给大哥。四面旗帜飘扬于军中,将士们热血沸腾,士气大振。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刘縯联合王匡、王常领导的义军对王莽的军队发起反击。一场义军对王莽军队的反包围战斗打响了,一时间,战马嘶鸣,刀枪飞舞,杀声阵阵。刘伯姬守在棘阳空城中,一面组织老弱病残士兵守城,一面派人将战鼓抬上城头。她亲自擂鼓助战,鼓声响彻云天。义军越战越勇,莽军闻之丧胆,纷纷而逃。棘阳一战,义军大获全胜,杀死敌军十万多人,为死去的亲人们报了仇。这次战役大大动摇了新莽王朝的基础。

刘伯姬在一次次战斗中表现出惊人的机智和冷静,几次助刘秀化险为夷。她的大智大勇不仅救了自己与刘秀,也为东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间,刘秀多次往来于陈国宁平县,有几次在宁平一带转危为安,可以说,宁平是刘秀的福地,当地现仍存在很多与刘秀有关的寺庙或地名,如:光武寺、柘丘寺、皮子庙、拉狗河、熬油堌堆等。光武寺的大钟高约1.8米,重约2000多斤,上面铸有郸城光武寺几个大字。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刘秀和王莽的传说。

公元23年,刘伯姬与大将军李通结婚。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光武帝。此时,由于连年兵荒马乱,宁平一带民不聊生,饥民聚众谋反,与官府作对。刘秀闻奏,忙下令派大军征讨。话声刚落,只见刘伯姬从殿堂上出列并奏道:启奏陛下,臣已闻悉,宁平县之乱,并不是贼寇谋反,而是灾民相聚谋生,大军征讨会因小失大。小妹不才,愿带3000人马前往招抚,但必须给我10万兵马的粮草。刘秀不解,伯姬笑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妹将多余粮草赈济饥民,使宁平太平。皇上欣然准奏。刘伯姬带着人马来到宁平,一面张贴布告安抚百姓,一面派出谋士去和饥民军谈判。刘伯姬再三声明:现今皇帝光武帝乃西汉皇室之后,誓推翻王莽暴政,兴复汉室。当今国事初定,皇帝派我前来安抚宁平饥民,凡归顺者,前罪一概不究,并挑选德才兼备之士为新皇帝所用。由于方法适当,三天之内,饥民军自行解散,并上交兵器。刘伯姬安排官府把饥民登记造册,发放救济物资。部分饥民军将士为官府所用,至今宁平一带还流传着刘伯姬招抚饥民军的故事。

公元26年,刘秀封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在宁平县(治所在今天的郸城县宁平镇政府所在地宁平集,包括郸城县大部分及鹿邑县的部分地区、安徽省亳州市、太和县的部分边缘地区),并下旨在宁平城为公主建筑了雄伟壮观的宫殿。一时,宁平古城繁华空前,与京城车马往来不断,成了京城东部的重镇。刘秀封伯姬的丈夫李通为固始(一说在今安徽省临泉县境内,另一说是今淮阳县柳林集。经多方考证,在临泉县境内。)侯,拜大司农(掌管租税盐铁的国家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因天下初定,中原地区盗匪较多,公主就带兵长期镇守宁平,剿灭匪盗,安抚四方。宁平一带如今还流传着一些与宁平公主练兵有关的传说:马洼是宁平公主练骑兵的地方,战马长期踩踏加之尘土飞扬而去,几年下来,几百亩的练兵场地势较周围低了几十公分,所以叫马洼

王子庄东南角的大堌堆被称为皮庄兀,是因为宁平公主练兵时,曾把自己的牛皮帐篷搭在这个庄兀上;梁庄遗址(又叫梁庄堌堆,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点将台,是因为宁平公主曾站在上面检阅将士。刘伯姬在宁平生活期间,曾向皇上要求多拨粮饷,用以赈济饥民。公主心地善良、体恤百姓,为宁平县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公元30年,宁平公主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年仅32岁。刘秀根据她生前的要求,降旨在宁平城南3公里处选了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营造了地宫,修建了墓冢和陵园(宁平公主墓见明《归德府志》、清《鹿邑县志》)。公主病逝后,她的儿子李雄被封为召陵侯(今河南省郾城县召陵镇),另一子叫李音,袭固始侯。

宁平公主去世后,四方百姓思念公主,念念不忘公主的恩德,就用民间最虔诚的方式来纪念她。每逢春节,周围村庄的百姓就把第一碗饺子供奉在公主坟前,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及春节期间,前来为公主上香、烧纸的人们络绎不绝,还愿的鞭炮声接连不断。人们把公主看成万能的神灵,在她坟前祷告,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宁平公主墓南濒悠悠洺水,北依宁平古城,为东南西北相距约80米的两个巨大的封土堆——夯土墓冢。按汉朝风俗,前墓为祭殿,设有石桌、石凳;后墓为存放棺椁的主墓室,墓道两侧砌有若干耳室。坟高约4米多,周围长约百米。据传,早先墓地有铁人六、七尊(早已不存,丢失年代不详)。公主墓方圆300米内没有人家,长期被庄稼包围着,更衬托它突兀高大,孤独而苍凉。在近两千年历史长河中,公主墓虽经过多次自然灾害的破坏,仍保存完好,2011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公主坟上长期生长着十多种树木和杂草,密密麻麻且阴森森的,令人望而生畏。

1968年是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全国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党中央提出了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文物被破坏较多,宁平公主墓也没能幸免。据大张庄60多岁的村民张建回忆,当时大队革委会干部下令挖公主墓,几十位农民用工具把前墓室上的土全部清除干净,又挖地近二尺深,发现几条大砖砌的墓道。墓道的顶部都是大砖砌成的穹窿形状,非常坚固。墓道都是东南西北方向,和前后墓的方向一致。墓道与墓道之间间隔不一,有间隔0.5米左右的,有1米左右的。当时人们就在前墓室东南角拆毁墓道砖,挖了个洞,胆大的人就钻进墓道,墓道约1米宽4尺高。张建说,他当时才十几岁,也随着人们进去看看。几天时间里,村里约有100多人进去了。里面的构造很复杂,墓道与墓道之间有一米见方的门洞相通。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多少条墓道,每条墓道有多长。人们估计方圆约三万多平方米的地下都是相通的墓道。有文物专家说,公主墓是中原大地少见的地宫墓冢,规格高,规模大。人们在墓道里没有发现什么东西,就把前墓恢复了原状。有人把墓砖拿回家几块,用于鸡窝、猪窝,结果鸡死、猪死,无一幸免,只好把墓砖又送回公主墓,埋入坟里。

关于宁平公主墓还有一些神奇的传说,方圆十多里数个村庄的老年人都爱津津乐道地讲述在公主坟借盘子碗的事。过去的数百年,人们的日子比较贫苦。每逢红白事招待客人,吃饭餐具不够用,就在办事的头一天傍晚,到公主坟前上香、烧纸,把办事需要的盘子、碗、筷子、汤匙的数量一一说出来,第二天黎明前,坟前就如数出现需要的餐具,用过之后的当天晚上再送还坟前。据说盘子碗是银的,筷子汤匙是黄金的,这种情况百试百灵。直到民国时期一户家境富裕的人家借过之后,起了贪心,少还了一套餐具,从此再也没人能从公主坟借到餐具了。事后,这户人家像被无形的魔咒折磨了好几年,花尽家财,才平安无事。

还有一些婚后不孕的男女,在公主坟前上香、烧纸祷告一番,不久心愿得以实现。几年前,20多里外的一户人家在公主坟求子成功,为感激公主,请了戏班子在公主坟旁唱了几天大戏,轰动一时。

近年来,不断有文史专家及历史爱好者等前往公主墓拜谒公主,也有人把公主的形象搬上影视剧,其中电视剧《秀丽江山长歌行》里面有宁平公主刘伯姬。宁平公主墓是郸城县八景之一,美名曰晴岚芳丘2000年来,宁平公主刘伯姬的名字和中原历史名城——宁平紧紧联系在一起。宁平何其幸,成了金枝玉叶的刘伯姬生死相依的地方。一个人生前为某个地方做了好事,这个地方的人们就会把她永远记在心上。与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众多公主相比,刘伯姬委身葬在宁平,成全了宁平,也成全了她自己,她的名字随着宁平的发展繁荣永远载入史册,她也将永远活在郸城(大部分属原宁平县)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