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假如小行星明天撞击地球,人类有能力防御吗?的相关内容:本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篇军事相关报道,不过开篇就讲述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如何防御。而我们不久前也做过行星撞击地球的报道(链接)。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转载过来。其次,本文图文并茂,有理有据。把
本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篇军事相关报道,不过开篇就讲述小行星撞击地球,人类如何防御。而我们不久前也做过行星撞击地球的报道(链接)。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转载过来。其次,本文图文并茂,有理有据。把问题谈的通透易懂。资料详尽,正是本站所一贯追求的实事求是作风。小编忍不住想把这样的好文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我们开始翻牌子。
问:馆主,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依目前NASA或五常的航天实力,能在远距离摧毁对地球有末日能量的小行星吗?多大的小行星,多长的预警时间,人类才可保证摧毁它?
目前摧毁小行星还是个很科幻的命题,尤其是在涉及一些远期的可能技术手段的探讨的时候,各种会议论文、ppt会让人觉得在看好莱坞剧本。
以堂主的水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有点吃力,所以堂主又拉来了更专业的小火箭邢强老师一起来开脑洞。
图:首先,我们假设宇宙的某个角落,一颗大石头块正嗖地就朝着我们飞过来
于是问题来了:1.我们现有的探测能力能给我们提供预警时间?2.我们手头的运载工具能否把应对手段运往来袭小行星?3.我们送过去应对手段能的能搞定小行星吗?
先看探测,目前近地轨道的监控看起来比较完备,尺寸大点的太空碎片都有编号。然而,远地物体探测方面就差了很多,对远地物体极度缺乏精密监控,有时新闻上说的XX会在XX年后撞上地球之类的说法,基本上是科学家们在靠惊悚言论想争取点经费因为人类最好的雷达不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按小火箭老师的看法,如果想把小行星拉离轨道,预警时间最好有5-10年。即使是个头小到核弹能够炸毁的,预警时间也得在2年以上。要赶上恐龙时代那个话,预警时间短于5年,人类就基本没戏了。
假设我们运气好,在足够充裕的时间内发现了威胁我们的小行星,我们现有的运载工具还是有能力送点什么过去的,毕竟小行星不像各种变着花样变轨的导弹,它的运行路线固定,相对容易推算。不过这也有很大限制:来袭小行星最好是处在太阳系的黄道面附近,否则拦截飞行器轨道也调不过去。
图:想拦截来袭的小行星,它最好还得是处在太阳系的黄道面附近,否则拦截飞行器轨道都调不过去
最后看看我们的应对手段的效果,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使其偏离轨道,方案有太空拖船、引力拖车、挖掘机抛出质量、表面喷漆改变光压力等等,听着就像科幻片,效果好不好现在看就是玄学。
另一种是直接摧毁,拿东西炸咯。不过核武器在太空爆炸的能量很有限,大部分都转化成辐射了,由于太空是真空环境 核爆的主要能量会以辐射的形式传播出去,而其本应该作用在小行星上的冲击波反而会较小。钻探小行星表面,把核弹进去效果也许会好些。还有观点认为,摧毁小行星实际上很可能导致大量大型碎块与地球碰撞,不能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但如果要对付600米直径以上的小行星,人类除了核弹也实在没别的玩意儿可选了。
图:我们对太空核爆的研究积累还太少
图:太空中,核弹撞上去可能只能在小行星表面留下个坑
图:《天地大冲撞》里钻进去再炸这点还是演对了的
2010年,美国科学院的一篇报告认为,人类要发展出核爆炸搞定小行星威胁的具体防御手段,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
总的说来说,地球人对小行星来袭基本上是处在不设防状态的。(三体星人:颤抖吧,你们这些连I类文明程度都达不到的愚蠢人类!)
最后吐槽一句:这可真是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啊!
问:堂主,我注意到有新闻说安225机体已经完工70%,保存的很不错,而且乌克兰已经生产好了所有的部件。你说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用小投资生产出那架飞机的可能?自己有一架的话,貌似也很有用啊,可以运输一些别的飞机永远也别想运输的超大超重物体。这种运输任务不会很多,但是利润惊人啊。而且乌克兰还承诺把技术资料给我们呢。
如果真的利润如此惊人,那第二架安-225也就不会到现在也没造出来,也常年无人肯接盘了。
实际上你的问题中也提到了,非安-225不可的超大型货物运输任务,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不然安东诺夫也不会混得像今天那么惨。苏联当初造安225其实是为了保障航天飞机计划,经济效益不在优先考虑之列。
图: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安124机队,这架公司把持着超大件货物空运的大部分市场,安124复产的呼声他们也喊了很多年,只是一直进展不大,为什么?除了俄罗斯工业体系的缺失,市场需求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同时运营着安124和747-8F的伏尔加-第聂伯公司自己的分析显示:安-124-100每小时飞行成本要比747-400或-8高40%,波音装120吨货物时的飞行距离是同样状态下的安-124的两倍,机组是2人而不是4-6人,完好率是95%而不是69%。除了那些尺寸超大的货物,否则安124/225对比欧美大型货机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尤其是现在还杀出不少非主流的专用货运飞机,靠改装出畸形的巨大货舱和安-225抢夺市场。
图:为了保障787建造而改装的747梦想搬运者,货舱用折刀式开合,可以塞进787的机身
因此对于已经造出来的那架、本身是苏联遗产的安-225,靠目前四处跑活儿的利润养活那一架的运作还是够的,但是重开生产线制造第二架安-225就差得远了。
图:俄罗斯航星SP厂里封存了不少安124未完工机身,但复产的进展可以用龟速来形容
而且那架安-225停止建造多年,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是存在大量结构的老化和退化,需要非常细致的检查、修复、替换,其工作量将完全不比当年制造它的时候小;其次是安东诺夫手中的安124制造工装早已丢失,各路设备供应商,或不复存在,或配套产品早已停产,如果不进行大量的替代和改进设计,根本没有办法将这个飞机完工。这怎么可能是花点小钱就能把飞机补完的啊。
而至于技术资料的话,买第二架安-225送资料,还不如花钱直接买资料参考设计划算。
问:看到新闻上说,我国的基于量子技术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已经研制出来了,这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国目前技术水平怎么样?
基于量子技术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样机,或许是因为最近量子这个词比较火,搞什么都喜欢往上靠讨口彩?核磁共振陀螺本来就是基于量子理论才出现的。
这东西首先是个陀螺仪,和传统的机械陀螺仪、后来兴起的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一样,能够感知到细微的角度变化。陀螺仪依靠这个功能,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能告诉你,你偏离了预定运动轨迹多少,需要及时修正回来。只不过基于量子技术的核磁共振陀螺仪,它通过检测原子自旋在外磁场中的拉莫尔进动的频率移动,而获得角度变化的信号。
图:总的说来,核磁共振陀螺就是比它小的没它精确,比它精确的没它小
核磁共振陀螺的优点是全固态,体积小功耗低,参照目前西方的成果来说,是首类能够应用于独立导航的微陀螺,但精度性能目前在导航级陀螺仪里只能说是一般。主要用于小型飞行器、战术导弹等等。这东西其实历史很长,1952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概念原理,70年代末美国litton、Singer-Kearfott两家结构分别造出样机。
但在80年代以后,核磁共振陀螺仪遇见了相当多工程技术上的困难;于是当时西方的研制重心转移到了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上。直到2000年后,技术进步使得很多原来的技术障碍得以突破,核磁共振陀螺再度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对它的研究,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原来报道里提到的核磁共振陀螺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芯片级尺寸、导航级精度的陀螺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图:某论文的配图,美国开发的核磁共振陀螺仪成品
问:堂主,我多次提问,都没被翻牌子!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回答我的问题!我兔的J10和L15的飞控是不是都是算数字飞控?比起欧洲双风如何?到了J20是否又有改进提高?J20的数字电传飞控比美帝的F22和F35如何?最后很好奇J15和J11为何不上数字飞控,还用毛熊的模拟飞控?J16上是否上了国产全数字电传飞控?
歼10和L15都是数字飞控电传。它们的飞控计算机主要都是数字电路的模拟电路的飞控计算机也有,但是只作为灾难性情况下的备份设备。比如歼10就是典型的4+2设计,4套数字飞控计算机负责应对正常飞行情况,如果数字飞控部分全都不对劲了,才会转入剩下的两套模拟飞控计算机控制。
图:歼10的飞控是典型的4+2设计,4套数字的,2套模拟的
一架歼10和L15,在正常情况下,用到报废也不会有机会转入由模拟飞控计算机控制的状态。不过备份的模拟飞控计算机即使在正常时候也是要开机运行的,只是发送的命令不会传递给平尾等气动面;否则在切换信号控制通道的时候,飞机反应不过来或者反应失常,那就整个人都不好了。
图:国内展出的数字电传飞控硬件设备
歼10和L15的数字飞控比阵风要在功能的完善性和先进性上稍微弱一些。比如飞控对行走机构的控制管理上,这两个飞机都不具备前起落架轮胎的偏航回馈和自动修正能力;另外阵风舰载型具备全自动着舰能力,这个能力国内目前也没有。歼20和F22相比具体数据比较缺乏,但应该欠缺对于发动机矢量控制的整合设计,这个不能全怪飞控,而是国内研究方面的短板。
国内苏27系仿改型号,将原俄式模拟电传进行数字化硬件改造,是从歼11BS才开始的。而在歼11BS之前立项的型号,包括歼11b、歼15、歼16,出于设计风险的考虑,继续沿用了原始设计。
问: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看到俄罗斯的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亮相,这是什么原因?还有请堂主详细介绍世界上的四代红外空空导弹,并排名,谢谢。
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的几个主要特征,或者说应用技术门槛,包括凝视红外成像制导、小型捷联惯导、气动力/推力矢量复合控制、干净弹身设计气动控制面设计要尽可能简化,以减小阻力重量,增大射程。而俄罗斯主要是卡在空空导弹需要的凝视红外成像导引头上,近年来的进展十分缓慢;传说中的K-MD等新一代导弹,原本说2015年就要完成研制,至今没有新的官方公开消息。
图:传说中的俄罗斯下一代空空导弹规划
英国的ASRAAM实际性能是最低的,体积阻力失控严重(原设计127毫米直径无法提供足够弹体升力,后来扩大到166毫米,86公斤的重量则仍维持在127毫米直径水平),缺乏矢量推力控制能力,性能实际上对三代优势并不特别大。美国在考察这玩意后很不满意,后来的AIM-9X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美国在ASRAAM计划上(八十年代,北约说好美国搞中距,欧洲搞近距)魔改的产物。
图:最下面的怪蛇5根本不算四代弹,撑死三代半的水平
现在世界上真正的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目前包括的型号有美国AIM-9X、英国ASRAAM、德国联合多国研发的IRIS-T,以及中国的霹雳-10导弹;以色列的怪蛇五并不能算进第四代弹,看弹体就知道。中国的霹雳-10导弹目前公开信息很少,因为你们懂的原因,也不方便加入讨论。
图:德国的IRIS-T
而德国的IRIS-T则采用边条翼,和AIM-9X存在气动和控制思路上的不同,更注重末端时的升力和机动性。不论霹雳-10的话,AIM-9X和IRIS-T可以对其它任何同类导弹形成代差性压倒优势;论性能的话,可能IRIS-T要更加优越一些。
问:堂主堂主,轮毂电机看起来很不错,为什么嫌有载具使用?(目前都是太空车之类的)是因为功率不够吗?求解
讲到根本上,确实是因为功率不够。在轮毂内能够提供的空间尺寸不大,而且轮毂总体质量的增加,会大幅度增大轮毂上下运动的惯性,这会大大的恶化车辆的悬挂系统性能,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变得非常差,而且操纵变得尺寸、反应恶劣。而一些其它的控制问题,比如车辆在转弯时,如何保证各个车轮的转速差处于合理范围,避免翻车等问题,在现代电子控制技术下,反而不是根本难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更轻、更小、功率更为强大(尤其是起步时的高扭矩性能)的轮毂电机,而这在目前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早期轮毂电机车辆为了解决起步扭矩问题,需要额外安装减速齿轮组机构,导致噪声、寿命、过热、重量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减速驱动方式。而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来说,为了提高可靠性和性能,简化结构,直接驱动方式将是轮毂电机实用化几乎无法绕过的门槛;而如何处理扭矩需求,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困难。
而在电机本身上,目前除开技术尚不成熟的开关磁阻电机、横向磁场电机等类型;在体积和功率上比较适宜车辆的,只有永磁无刷电机,但在体积限制下,其功率最大仅有几十千瓦,而且永磁转子的励磁不能调节,电机调速困难,调速范围狭窄。未来要取代传统动力形式布局,最起码应用的永磁材料性能需要获得一个大的突破,而这在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生。
迷你踢馆
问:有的坦克炮塔后下方有门帘一样的一排铁链子,是挡破甲弹的吗?如果是,那破甲弹也太容易被欺骗了?
图:RPG被栅栏式附加装甲拦下未能起爆的实战例子。炮塔铁链和这个原理差不多。
主要是用来干扰RPG这样采用带探杆的破甲弹药的引信工作,比如老式RPG7的引信不太靠谱,必须硬刚上了才会炸,在击中铁链这样的柔性结构的情况下,有相当高的几率不会起爆;而且起爆的话,铁链本身和拉开的间隙,也能起到消耗、弱化一部分射流的效果。坦克后面可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运气好的话,那就能救自己一命;反正这东西增重对坦克来说不过毛毛雨,成本也不值一提。
问:亲爱的堂主,我想问下071登陆舰如果搭载了两艘气垫登陆船,还能搭载两栖步战车吗?
可以的,根据目前各方面的研判,071在极限状态下能携带4艘气垫船,最少也能带3艘。在只带两艘的情况下,完全有空间再放两栖车。
问:糖主好,类似阿凡达里面那样的直升机能造出来吗?造不出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求解。
要是严格限定电影里那样的话,那是绝对造不出来的:桨叶要承受到的载荷太大了,那四组小旋翼不可能提供那么大的升力。
不过同样原理的飞行器现实中是搞过的,VZ-4、X-22、Nord Aviation N 500 Cadet都是,但实际测试的结果是性能都非常糟糕。
图:X-22研究机
问:堂主能否对目前美俄几型大型轰炸机的弹舱尺寸进行一下介绍(包括H6K)。单从武器挂载重量和尺寸上来说这,哪类轰炸机弹舱尺寸优势更大,是B2这种飞翼布局,还是T160和B1这种后略翼的?或者B52或H6K这种最常规的布局????对每种轰炸机的弹舱尺寸也介绍一下吧!
B2最大挂载重量大于18.14吨(4万磅);B1最大载弹量内部34吨、外部26.7吨(内外挂载重量不能同时达到最大,实际上一次性出动,内外武器挂载重量加起来不能超过34吨);图160最大载弹量40吨;B52最大载弹量31.5吨;轰六K没有公开的可靠数据,轰六为9吨。
弹舱尺寸超音速飞机不占优势,因为要减小阻力,机身截面积必须尽量做小。图160和B1载弹量看着大,是因为飞机本身做的很大,代价是非常高的。B52这样的最常规布局其实最好做大。
图160有两个弹仓,长12米、宽1.92米,容积43m。B52机内则有一个大型弹仓,容积29.53m。B1B前武器舱长9.53米,后舱长4.57米。B2和轰六弹仓尺寸没有查到数据。
问:堂主,再问一个小问题,我军空降兵为何不戴陆军的凯夫拉盔?是因为轻便吗?兔军还有很多佩戴GK80盔,是因为经费问题没有换装么? 望解答,谢谢!
空降兵的头盔设计要求不太一样,比如光是跳伞着地时头盔重量对颈椎的冲击,对于一般的陆军士兵就没有机会遇到那么大的程度。另外空降兵头盔不宜有盔檐,以防对伞绳起到切割作用;另外护耳相对需要前移,加大对面部的保护,尽可能保护脸颊不受伞绳抽打。(以上均为引用设计师的说法,但外观上他说的这些区别堂主本人不细看真心没看出来)
图:护耳面积是分辨伞兵盔的最直观方法
而GK80钢盔真心是早就该淘汰的东西,没换装纯粹是经费问题。
问:堂主好!我有一个问题问过很多物理老师,一直没有满意的答复。希望你能解答。子弹和炮弹的出膛速度都相差不大,但是二者的射程却相差极大?子弹的射程就没听说过有3000米的,但炮弹几十公里射程并不鲜见?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呢,枪支都是直瞄设计的,而你说的那些打几十公里的炮都是大仰角射击的,同样是直瞄的坦克炮,有效射程也是三、五公里的范围,和一些大口径狙击步枪的直瞄射程远不了太多。
而且枪弹和炮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存速能力相差太多。举个例子吧,俄制130毫米舰炮榴弹,初速850米/秒,飞行10公里处存速还有397.49米/秒,速度降为45.2.51米/秒。而.338弹在1000米距离上,哪怕是最重的gb528弹,也只有478米/秒了。因为重量和弹道的关系(炮弹可以有很长时间在空气密度更稀薄的高处飞行),炮弹的存速能力不是枪弹可以比的。
而且枪弹靠动能杀伤,炮弹靠爆炸和破片杀伤;没有速度的枪弹,飞得再远也是毫无意义的,在射程末端的时候,炮弹的飞行速度可以比枪弹低的太多。
问:堂主你好,有个不知道算不算踢馆的问题,目前为何航母舰岛大多放在右舷?左舷有什么问题,还是有传统?谢谢
多数人是右撇子,紧张状态下容易倾向于向左侧闪避;因此舰岛放在右侧,在着舰事故方面比左侧要安全一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假如小行星明天撞击地球,人类有能力防御吗?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