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步步紧逼,将诸葛亮逼入西城。当时,诸葛亮只有两千兵力,而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诸葛亮苦思对策,却找不到良策。
历史上,兵力悬殊的战役数不胜数,但要以少胜多,只能依靠计谋而非硬拼。诸葛亮恍然大悟,与其让司马懿攻进城来,不如打开城门。当然,诸葛亮并不是要投降,而是要实施空城计。
当司马懿大军压境时,诸葛亮命人打开城门,派几个士兵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在城门口扫地,自己则坐在城墙上弹琴,身旁还有两个书童。司马懿看到这一幕,心中也有些犹豫,但他是一位军师,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如果贸然进攻,恐怕会被请君入瓮。
他仔细观察了诸葛亮的神情,发现他神情泰然自若,身边的书童也没有丝毫慌张之态,门口扫地的几个人也是如此,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十五万大军,而是几只蚂蚁。城中处处弥漫着诡异的气氛,连书童都这么放松,想必诸葛亮是有十足的信心才会如此。
司马懿现在需要思考良久,才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他思考良久,不知道该进攻还是撤退。诸葛亮一边弹琴,一边看着他,也没有理会他。最后,司马懿得出两个结论:要么里面兵力充足,诸葛亮想玩瓮中捉鳖的把戏;要么里面没人,诸葛亮只是在虚张声势,但光看表面,实在难以判断哪一种可能性更高。司马懿一时陷入困境。
最终,他权衡利弊后,无论诸葛亮玩的是什么把戏,都不奉陪了,急忙撤军。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让敌人不战而退。这场心理战堪称诸葛亮的封神之作。司马懿有顾虑,是正常的。毕竟,他不仅要考虑曹魏大军的利益,还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无论诸葛亮那边是哪种情况,他都不能贸然进攻。这场城墙内外的心理较量,司马懿输给了自己的私心。
空城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蜀军的士气。诸葛亮以聪明才智化解了这次危机,保全了军队,也让司马懿感到难堪。这不仅增强了蜀军将士们对诸葛亮的信心,也让敌人对诸葛亮的智谋感到警惕和忌惮。这无疑为诸葛亮重整北伐,重振旗鼓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空城计中,司马懿到底在想什么?为何突然要撤军?司马懿突然撤军,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毕竟,他手上掌握着15万大军,却轻易放弃了这个诛杀诸葛亮的机会,实在让人不解。然而,我们可以推测,司马懿可能意识到了诸葛亮的危险性。他撤军,或许是为了避免诸葛亮被杀死,从而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很高。
曹魏将年迈的司马懿派往前线,说明他们非常害怕诸葛亮。事实上,曹魏知道,只有司马懿能够与诸葛亮抗衡。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就进入曹魏大营,但起初并未得到重视。直到他与曹丕接触后,他的才华才逐渐被发现。随后,他帮助曹丕夺得了继承人的位置,并在曹丕称帝后被重用,掌握兵权。
在曹魏时代,司马懿手握兵权,家族势力根深蒂固,曹氏家族对他的掌权非常忌惮。然而,曹氏家族又需要他的帮助。因此,司马懿当然知道曹氏家族的心思。如果有一天,曹魏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可能会很危险,甚至会连累司马家族。因此,司马懿需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曹氏家族继续依赖他,而诸葛亮就是关键。空城计时,司马懿不战而退,或许是因为他不想冒险,不想和诸葛亮硬碰硬。因为不管诸葛亮玩什么花招,一旦他进攻,可能会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因此,他选择了退兵,从而保全了诸葛亮。
曹魏没有损失兵力,司马懿也保住了自己在曹魏朝堂中的地位。司马懿的退让,显示了他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权衡利弊,选择了最优策略,既避免了与诸葛亮的冲突,也保证了自己的地位。这种退让,既是他聪明的自保之举,也避免了与诸葛亮的生死决斗。因此,无论诸葛亮有什么计谋和埋伏,司马懿都能安然无恙地撤退。这次退兵,对司马懿来说无疑是一种自保策略。
司马懿可能最初有进攻的想法,但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这让他在政治上保持了优势,并在中原地区积聚了力量。空城计事件后,司马懿留下了不败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