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听琴说明什么道理(蔡邕听琴中蔡邕是怎样的人)

东汉灵帝在位时,有位名叫蔡邕的大臣,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不光这样对待朝政,蔡邕在琴方面的研究也是如此:在弹奏中如果有一点小小的差错,那一定逃不过他的耳朵;而且在琴的选材、制作、调音方面他更是有一套独到的见解。

蔡邕像

蔡邕(133年-192年)

字伯喈,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编撰有《琴操》(古代中国琴曲著作):全书共分类著录了47曲,分四类,分别记述了琴曲作品之作者、命意、创作背景或与作品有关之故事等,有的还附有歌词。

仕途经历: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原文: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可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

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译文:

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

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

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