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何不许子孙为自己扫墓

司马懿很多人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他作为三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不仅是影响了当时的格局,也影响了后世非常深远。而司马懿当时所做出来的很多选择,可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似乎让人很不理解,但是如果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他可真的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了。比如,司马懿曾经要求自己的子孙不要为自己扫墓,这个要求可以说是非常的奇怪了,毕竟扫墓都是人之常情,也是后世子孙表达自己一份孝心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却要说出这样的要求呢?

1.司马懿怎么死的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重,而常常梦见贾逵、王凌对自己作怪。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2.为什么司马懿不让子孙为自己扫墓

如果一定要选三国最老练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答案,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曹操。因为他一辈子都在谋划,以至于绞尽脑汁头痛而死。但即使他死了,他还是要计算。为了防止子孙后代挖他的坟墓,他下令人们建立可疑的坟墓。前后共有墓葬72座,分布区域也分散在各地。恐怕只有曹操才能想出这样的毒计。

然而,这也说明曹操是自觉的。他知道他做了很多错事。因此,他设置可疑墓穴的方式是从侧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仔细研究三国之后,不难发现司马懿是个老奸巨猾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笑到最后,所以今天的故事与他有关。

今天我们不讨论他是如何把诸葛亮拖死的,以及他是如何得到曹操世界的。今天,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他立了一个遗嘱,禁止他的子孙参观他的坟墓

司马懿在世时,在河南寿阳山为自己准备了一座陵墓——高原陵园。然而,与普通陵墓不同的是,他所建的陵墓没有密封,也没有陵墓。临死前,他留下了一个奇怪的遗嘱:“没有坟墓,没有树”。司马懿死后,他也穿着便衣,衣服下面没有随葬品,也不允许任何人随葬。

这些迹象表明,司马懿故意隐瞒陵墓位置。但事实上,司马懿虽然奸诈,但他并不是一个大恶人,按照他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他不是那么低调,连合葬都不允许?事实上,这并不是唯一的事情。据李贽的记载,连后人都想去他们的墓前拜祭,他们的后人也这么做,他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他们的墓。

不容易怀疑,如果穿便衣,不带随葬品,可以看作是一种低调、经济的表现,那么,禁止子孙后代去陵墓拜祭,是非常违背礼仪的。这就是所谓的“悼念皇帝,增加祭祀和讨论”。后人崇拜祖先是永恒的真理。

什么司马懿这么害怕?他有什么难以诉说的吗?《三国志》的一段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所以,司马懿的“不立坟树”,是因为当初做事太绝,害怕仇人掘坟鞭尸。

所以这才他“不坟不树”如此低调的下葬,不让后世祭拜的原因。随着晋朝的灭亡,再也无人知晓其确切的位置。

3.司马懿的相关争议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进攻魏国,司马懿驻守长安,司马懿进兵喻麋,对战诸葛亮。至此,史书上对此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后等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

《资治通鉴》此处记载取自裴注引用的《汉晋春秋》,该书以反曹魏、推崇蜀汉为正统记,《晋书》为唐太宗主持官修,观其后记,反有警后世之意,更不可能美化司马懿。

陈寿所著《三国志》诸葛亮、郭淮等人的传里,关于太和五年(231年)的祁山之役,也没提到过诸葛亮曾击破郭淮抢粮成功等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九年(231年)春,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然而考虑到蜀汉国力本身便弱小,灭亡时全国兵力也只不过十万二千,若诸葛亮此次北伐真的遭受了被斩俘万计这样的重大损失,以街亭之失为鉴,某些蜀汉将领亦或诸葛亮本人理应被问责,然而史籍中却没有记载任何将领被问责。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的实质原因依旧是粮尽退军而并非是因为遭受了何等重大损失。《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九年(231年)春,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且根据《三国志·李严传》的说法,诸葛亮之所以粮尽退军,这其中还有李严运粮不继的原因在内。《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九年春,亮军祁山,平(此时李严已改名为李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陈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120] 陈寿的《三国志》乃西晋时期编著,亦存在为司马懿隐瞒败绩的可能性,此等春秋笔法,不可尽数。因此此战究竟是司马懿击败蜀军,斩俘万计,还是蜀军曾在卤城击败过司马懿,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