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根廷是?如何建国的
阿根廷所在的地方叫南锥体,因为南美整体跟个大锥子似的,阿根廷就是那个锥子头。
美洲最好的土地其实是南美——英国人早期像西班牙一样寻求在美洲殖民,目光一直是集中在南美的,可惜英国人早期武力不行,惹不起西班牙人。后来在西班牙殖民南美一百年后,英国人放弃幻想,去西班牙人不愿意去的北美殖民了。
南美比北美资源丰富得多,而且环境也非常好,种什么长什么。在16世纪到19世纪的几百年中,南美在各个方面都胜过北美,但正是因为南美环境太好了,一直没有寻求走一条更加长久的路,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后南美越混越落后,资源慢慢成了诅咒。
美国的南部州也和南美一样种棉花、种烟草的套路,后来清教徒去了马萨诸塞州,那里种地效果太差,活不下去,正好有鳕鱼,他们只好打鱼,打鱼就得造船,想造船打鱼就得有技能,如冶铁、砍树、挖矿、造模具、酿酒,以前航海要带着酒当水喝,如果直接带淡水,几天就臭了,慢慢开启了工业之路,后来又开始修运河、铺铁路,越来越猛。
和挖矿相比,工业之路是很痛苦的,来钱慢还不体面,但是时间长了收效惊人。首先,工业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们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商家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继续雇佣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还可以升级,熟练技术工人钱多一些,就能扩大购买力,反哺工业继续升级。技术才是经济的第一发动机。
不过发展工业本身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是说谁都可以发展的,很多时候你就算发展了,你的东西也可能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循环不起来,也很难搞起来,更别说南美各个国家都有矿,根本不想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阿根廷就是这样家里有矿的国家,国内除了矿主就是矿工,矿主富得流油,矿工穷得除了吃的什么都买不起,能有什么购买力?
早期殖民史时期的庄园富丽堂皇,连石头都是从欧洲拉到南美的,庄园里的树也是从欧洲拉过去的,但除此之外,到处是贫民窟。
阿根廷那块地以前是归印第安人所有的,整个美洲大陆有几千个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跟周围其他部落敌对,这就给了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可乘之机。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并不是自己拿刀一直砍,而是跟一些部落联盟,对付其他部落,加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很快就传染给了印第安人。
随后在波托西发现了银矿,美洲贸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这个银矿展开的。波托西银矿在山里,把银子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骡子,而美洲大陆上没有大牲口,只有羊驼,比羊强些。
挖矿需要大量的工人,当时提炼银子需要水银,所以西班牙人从欧洲拉着一船一船的骡子、黑奴、水银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把这些物资送到波托西银矿,再把银子用骡子驮到港口,用船运回欧洲打仗。
后来西班牙发现在潘帕斯草原上放牧挺好,又开始大规模放牧,往往一个西班牙人承包下几千亩的牧场,让一堆奴隶和牧民给他养牛,然后卖回欧洲。从那时候起,西班牙就是高度外向型的国家,自己什么都不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消费不了,全部运到海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统治大概维持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和美洲的影响都是翻天覆地的。
在欧洲,许多王冠落地,西班牙在欧洲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国王都被法军给俘虏了。消息传来,殖民地一片哗然,殖民地上层开始纳闷,这么虚弱的一个宗主国,我们还有必要把一船一船的银子给它运回去吗?
法国击败西班牙后,还要给阿根廷派总督,阿根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810年,阿根廷爆发革命,随后独立建国了。
2、市场经济的终结
以前南美洲乱还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给管着,自阿根廷建国后,军头就出现了,超级权威没了,大家都是权威,互相不服,内战就打了几十年。
各种宗教领袖、政治头目,还有大大小小的地主民防,以及各种印第安部落都冒出来。这些部落经历了两三百年的战斗熏陶,已经非常能打,现在都起来了,有的想乘火打劫,有的想单纯拥兵自保,还有一部分是家乡毁于战乱,没地方去,只能到处流窜,慢慢地就变成游击队了,也没什么政治主张,有一天过一天。
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读者,就知道这段时间以来南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动乱、仇杀。故事的背景是哥伦比亚,不过同样适用于阿根廷,两者都是西班牙的后裔,都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宣布独立的,然后开始没完没了的内乱。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繁荣了两三百年的白银矿迅速衰竭,南美洲开始转向羊毛和畜牧类业务。模式还是那种挖矿模式,往往是一个农场主有上百万亩的农场,下边一堆人在给他放羊。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畜类被宰杀,就拉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装船送往欧洲,运回来各种工业品。上层富得流油,底层凑合着过,哑铃式的社会结构,没有中层,社会极其不稳定。
尽管大部分人日子不好过,但是南美洲地主和农场主家庭都让子女读书,还送去欧洲留学。这些孩子从小就经历了战乱和贫穷。
欧洲的富足、南美的分裂,丰富的生活题材很容易让他们文思泉涌,写出了一些伟大作品。欧美人看了之后觉得太魔幻了,作家说他写的是现实,这些作家的作品就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到了1880年,阿根廷进入一个新时期,因为仗终于打完了。罗加将军从欧美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脑儿灭掉了国内的各种武装势力,终于终结了战争。大家都踏实了,阿根廷也就稳定下来了。
当时英国正在鼓吹自由贸易,美国当时也在搞自由市场(美国的贸易保护是在南北战争前后开始的)。
阿根廷人也学着做市场经济,国内地主和寡头把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比如草原、矿山、耕地等资源型生产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让外资尽情地进来投资、修铁路、建工厂。阿根廷当时人力不足,所以敞开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铁路和工厂大都是英国人修的,英国投资家在阿根廷获得了巨量财富。
纵横的铁路明显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运到海外,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英国那样的国家三分之一的肉类都是阿根廷供应的,地主和寡头们一个个变得富可敌国。那段时间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掷千金,外国人以为每一个阿根廷人都是富豪。然而阿根廷底层一直变化不大,由此酝酿着风险。
在一战时期,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经看齐了美英等国家,但贫富差距很大,社会分裂非常严重。也就在这段时间,阿根廷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其实阿根廷当时国内是严重两极化的一种状态,而且两极化状态越演越烈。
尽管阿根廷没参战,但是一直给阿根廷供应火车头和其他各种工业器材的英国开始自顾不暇。当时英国和德国在法国打起来了,经常是一天要消耗百万枚炮弹,英国把整个国家都组织起来去生产军火了,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生产线造炮弹。可供出口的物资变少了,也变贵了,随后在阿根廷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一下子各种矛盾都被引爆了。
当地的阿根廷人强烈要求政府不准再引进移民,因为移民抢工作,随后全国性的骚乱屡禁不止,比如1919年1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为期一周的冲突,之后暴徒掠夺了犹太聚集区,打死、打伤多人。大量的移民后代组织起来,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停止接受移民,政府弹压,又死了一大批。那几年阿根廷一直在混乱之中。
到了1929年的大萧条,到现在也没弄清楚什么原因,但是经济学家们整出来几百个原因,他们互相说服不了对方,达不成共识。
大萧条改变了整个世界。在美国,罗斯福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呈送到国会去了,美国人惊呼这是自由主义的终结。
在阿根廷,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终结了。以往一些别有用心的知识分子为了证明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促进了阿根廷变得富裕,然后把阿根廷掉进坑里说成是贝隆上校以军事政变上台后把阿根廷给搞乱了。其实阿根廷是从1930年开始军事政变乱的,此时贝隆还是个上尉连长,手底下不到50个人,根本与他无关。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树起高关税打贸易战,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创,大规模裁员,引发通货膨胀,阶级对抗彻底白热化,人们生活越来越难。
当时阿根廷的老百姓跟各国一样,觉得当前问题的根源是政府无能,懒惰而腐败,解决不了问题。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军队觉得自己义不容辞要站出来解决问题。1930年,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一年后,军队推翻了总统。从这个时候起,阿根廷进入了军事政变的循环中,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就彻底完蛋了。此时离贝隆上台还有十几年。
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也大幅消减阿根廷的农作物进口,阿根廷为了保护本国农民也赶紧开始操作。从那时候起,阿根廷就开始讨厌英国和美国,觉得他们是伪君子,并且成了德国的好搭档。阿根廷军队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装束,并且有样学样地像德国一样搞起了国防工业,生产武器来带动就业。很多人把保护政策归到了后来的贝隆上校身上,其实不太对,贝隆是个承上启下的人,他的政策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贝隆上校沿袭了阿根廷军人的传统,又一次发动政变。这位将军带领军官团,推翻政府,随后在大选中当选总统。
贝隆当时做了几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大规模所有制变革。铁路所有制变革之后就不以盈利为目的了,可以给工人多发点工资。而且学习美国,搞物价管控。阿根廷当时已经成了个火药桶,如果不按照民众的要求改革,接下来又是一场政变。当时的美国也一样,罗斯福要搞他的新政,国会不让,老百姓就要去烧国会。
阿根廷没有国有化的经验,人浮于事、内部腐败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就拿安装电话这事,顾客装个电话得等两年,而且电话还经常串线。终于在1955年又一次发生政变,逼迫贝隆辞职。贝隆辞职后,政府开始朝着去贝隆化的方向猛踩油门,也就是贝隆干什么,新政府全给他拆除掉。
阿根廷从一战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尝试了所有的经济模式。阿根廷从1930年到1983年,阿根廷只有三任总统完成了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经济部长平均每年换一次,偶尔一年换三次。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政变、示威游行、通货膨胀、债务违约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阿根廷的经济越来越差。后来阿根廷又出了一个问题:跨国集团借钱给阿根廷挖阿根廷的资源,资源挖完之后人家跑了,阿根廷还得继续还钱。越没钱越容易干一些为了短期利益去伤害长期利益的事。干得越多,越缓不过来,越需要干更多的蠢事来弥补,逐步掉坑里了。
3、阿根廷发展悖论
阿根廷的衰落的根源在于产权得不到政治制度保障。资源禀赋和殖民地传统造就了独特的产权、社会结构,并催生出民众主义。
形式上的民主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如何运作和政府的类型。阿根廷的特殊还在于这个国家几乎探索了发展中国家所有可能的制度选择。
1945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分别是巴西和墨西哥的3倍和2倍,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挪威大致相当?。
但好景不长,当德、法等国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并重回世界强国之列的时候,阿根廷的发展却陷入过山车式的恶性循环,其经济在危机——改革——危机的钟摆中踯躅前行,从一个盛极一时的富裕国家逐渐沦为一个充满矛盾的衰落国家。到2000年年底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时,其人均GDP只有澳大利亚的不到1/3。?
20世纪阿根廷由盛转衰、危机不断地发展历程被许多人称为阿根廷之谜?。从历史文化决定论、发展政策失误论、外部环境制约论(依附论)、政治危机论等方面来解答。
其中文化论主要宣扬民族精神和集体性格对长期发展的影响,认为文化是制度之母,阿根廷继承的西班牙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与美国所信奉的新教文化是决定两国发展路径和绩效差异的主要根源。
依附论主张结构性经济关系特别是畸形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阿根廷的权利分配和政治发展,认为影响一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方式。
政治危机论认为,阿根廷的落后不是单纯的经济结构和政策问题,而是政治动荡引起的,特别是二战后阿根廷频繁爆发军事政变,每次政变都带来了政治倾向的转变和经济政策的摇摆,政局动荡还使民众丧失了稳定的预期,造成经济行为短期化和营商投资环境不断恶化,最终降低了经济效率。
这些观点忽视了近代以来阿根廷发展路径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制度结构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制约,很难系统地解释阿根廷发展的前后有别以及钟摆式发展的特点,而政治危机论是制度危机的表象而非原因。
从阿根廷在民众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策选择中剧烈摇摆,揭示出初始资源禀赋和制度禀赋形成了阿根廷特殊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结构制约了阿根廷的制度选择和变迁路径,特别是当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农牧业寡头和具有选票优势的劳工集团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后,西班牙殖民经历遗留下来的考迪罗主义及其庇护——依附关系架构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利益分化和分配冲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底层民众从农村涌入城市,但城市市民社会发育滞后、民间组织匮乏、传统政党不愿代表这一新兴阶层利益等现实情况,使得大量摆脱了农村庇护关系网络的人群处于原子化和政治动员性较强的状态,这为民众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土壤。
随着庇隆上台执政和庇隆主义的确立,民众主义正式登上了阿根廷的历史舞台。政府在不同时期沦为特定集团的俘虏,使政策制定和制度变迁更多来自于各集团间的力量对比而不是改变无效率产权结构的需要。
狭隘的利益集团控制政权后,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政治经济政策并宣扬它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其他集团利益受损,产生相对剥夺感,立即开始政治动员,不断积聚力量阻碍政策实施,甚至控制政府。
由于没有哪一个集团的力量大到足以完全控制其他集团,因此政策制定和制度变迁呈现出独特的钟摆现象。
掌权的利益集团推行于己有利的制度本质上是对其他集团和民众资源的掠夺,这与整个国家的资源有效配置并不相容,掠夺获益大于生产和创造从长期看会改变社会的激励结构,使社会陷入低谷。残酷的权力斗争和政权时刻面临动摇甚至更迭的风险,更会造成统治者缺乏稳定的执政预期,掌权后往往选择竭泽而渔,立即最大化自身所属集团的利益,采取忽视长期契约执行、否认已有债务、从铸造新货币中谋利等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并通过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福利赶超巩固其政治支持。
因此,阿根廷的发展悖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制度选择与变迁的失败,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在特殊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各利益集团间异常尖锐的冲突和对立,在缺乏社会中介调节和国家层面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被不断固化,造成制度选择的两难困境并被锁定在周期性震荡的无效率状态,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在阿根廷正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际,今年年初至10月累计通货膨胀率达三位数。米莱主张对阿根廷经济采取休克疗法,炸掉央行,废除本币,全面推动美元化。19日,米?莱?当?选总统的晚上,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数以百计的支持者举行集会,庆祝他?当选总统。
米莱是特朗普的粉丝,特朗普也是他的粉丝。米莱胜选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其自创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向他表示祝贺。祝贺哈维尔·米莱在阿根廷总统竞选中表现出色。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为你感到骄傲,你将扭转你的国家,真正让阿根廷再次伟大!
结语
以庇隆上台为标志,阶层狭隘利益取代共容利益成为社会主导,俘获总统成为实现阶层利益的唯一途径。走出困境,需要全社会就基本制度和游戏规则达成共识,更根本的则是要破解断裂状社会结构,建立现代制度结构。
我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自由经济理论中的关于市场经济的合理成分,但渐进式改革在避免剧烈冲击和动荡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权力运作方式,社会转型和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转型。
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强弱势群体之间对立以及市民社会的不成熟,不仅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和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有可能成为孕育中国式民众主义的温床。
学者樊弓在《一个国家的破产——解读阿根廷命运》一文中写道:阿根廷的危机对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个宝贵的改革‘试点’……中国跟阿根廷一样面临深化经济改革,探索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任务。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遇到产权瓶颈。阿根廷面临的腐败问题,在中国人心中也是深深的忧虑。阿根廷的很多深层危机都能给中国以启示,中国如果要加大改革力度,时机还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