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大年初一的风俗(布依族大年节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2010年,全国布依族总人口为287万人,其中,云南布依族人口数为5.8万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布依族的人口数为3576752人。

布依族姑娘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布依族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字记音写为布夷、布依、布越依、布绛等等。在布依族语言里,布是族或人的意思。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

唐代中央朝廷在布依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刺史,世袭其地。五代时,增设了八蕃土司。宋朝继续推行羁縻政策,元代置宣慰司安抚司、军民府等。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工作队进驻布依族地区,访贫问苦。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布依族地区建立了新的县、区、乡、村各级人民政府。

布依族

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度,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色。布依族宗族制,是由同宗同族的一个或数个村寨组成,各地皆然。其血缘组织联系紧密,内部禁止通婚。每个宗族都有族长。布依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寨老会,布依语称为卜板。寨老是一寨的自然领袖,由群众推举。寨老人数,二三人至五六人不等,视村寨大小、人选多少而定。这种具有一定原始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遗存于一些布依族村寨中。举行祭寨神庙会,亦是寨老职能之一。1950年后,寨神庙会渐趋消失,但寨老制尚存余绪

布依族

秦、汉时期,布依区的农业生产已有所发展,但比中原地区落后。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产生了地主经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废除了产生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的根源。在党和人民的带领下,布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

布依族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其中摩教是布依族宗教信仰中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信仰形式,介乎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类型。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布依族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家庭结构普遍是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多的人家待儿子长大成婚后就分开居住。分家后,父母大多同满子(幼子)居住。

布依族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大年节,据方志记载,布依族以十一月为岁首;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云南省的布依族,这个节日要过三天,进行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祭祀活动。三月三,主要是祭山神或扫寨赶鬼,预祝丰收;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吃新节,又叫尝新节。因各地的谷米成熟有先有后,过节日期不尽相同。历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不尽相同。有父母包办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布依族丧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垒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