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什么意思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

后半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

极高明: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道中庸: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


原文: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

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诗经》上:‘既明达又聪慧,这样才能保全自身’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品介绍: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极忠诚,极真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