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汤是什么意思

“赴汤蹈火”中的“汤”意思是:热水。赴:走往。蹈:踩。

“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它出自于: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意思是:用桀欺骗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例句:

1、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2、她早已下了赴汤蹈火的决心,要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3、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近义词:

奋不顾身 [ fèn bù gù shēn ]

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译文:常常想着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自己能够为了国家发奋向前,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反义词:

贪生怕死 [ tān shēng pà sǐ ]

解释: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论大事。"

译文:畏惧死亡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担任荆州刺史的皇族刘表,对当时的军阀混战采取观望的态度。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争战。袁绍派人请求刘表支援刘表口头答应,实际上按兵不动,对曹操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从事中郎韩嵩认为刘表采取这种态度不妥,对他说:“曹、袁两公相持不下,将军的行动举足轻重,应慎重选择一方。若是继续犹豫,后果必然得罪两方。”韩嵩向刘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胜利必在曹操一方,建认刘表归附曹操,才是万全之策,其他将领也赞同韩嵩的建议。

刘表还是犹豫不决,他考虑再三,对韩嵩说:“目前,曹公已经迎天子到了许都,请先生到那里为我去观察一下实情如何?”韩嵩严肃地说:“我是您的部下,自然应该听从将军的命令,就是要我赴汤蹈火,也会奋不顾身,死也不推辞。不过要请将军郑重考虑,如果此番能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我去京都是正确的;如果将军主意还未定下来,就派我进京,若天子封了我的官,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望将军到时不要使我为难。”

刘表对此没有明确地表态,就让韩嵩去京都了。果然不出韩嵩所料,他到京都见到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后,马上被任命为零陵太守。韩嵩赴任前,去向刘表辞别。刘表知道韩嵩已接受汉献帝的任命一事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背叛,当场要将韩嵩处死。文武官员都非常震惊,纷纷为韩嵩求情。韩嵩却神色自若地对刘表说,他进许都前有言在先,因此刘表现在这样处置他,是刘表负了他,而不是他负了刘表。接着,他把先前对刘表说的话重说了一遍。刘表只好不杀韩嵩,而将他囚禁起来。


成语寓意: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有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精神,不怕牺牲,不避艰难险阻,才能把事情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