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学界已有定论,那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传位于他?的相关内容:1402年6月,起兵三年的燕王朱棣攻克南京,随即建制称帝。登基后的朱棣多次篡改史书,添加了大量朱标、朱允炆父子以及其他藩王的黑料,于己则一面表示起兵对抗朝廷是自保之举,一面又渲染朱元璋早有意传位于其的
1402年6月,起兵三年的燕王朱棣攻克南京,随即建制称帝。
登基后的朱棣多次篡改史书,添加了大量朱标、朱允炆父子以及其他藩王的黑料,于己则一面表示起兵对抗朝廷是自保之举,一面又渲染朱元璋早有意传位于其的假象。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学界已有定论,那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传位于他呢?这要从明初的分封制度说起。
颇受争议的分封制
朱元璋以黔首之身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王朝初创,一切国策的制定都要以传之后世为标准。朱元璋查历代兴衰之鉴,尤其宋元的兴亡历历在目,因而决定实行分封制度。
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四年,朱元璋分三次册封二十四子以及一侄孙为亲王,在天下要害之处建立藩国,分控海内。
其中分布在北塞边境的秦王、晋王、燕王等九王藩国担当责任最重,实力相对也最强,而九王之中又以秦、晋、燕三王最为尊贵。
洪武五年岭北之战的失利,迫使明廷意识到消灭蒙元只能从长计议,朱元璋不愿因征战而出现边将拥兵自重的局面,只能逐步将勋贵将相手中的权力转移到皇室手中,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地方军政的监督管理。
为了让这些藩王能真正起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作用,朱元璋特别注重培养诸王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才能。
他一方面集中尚未就藩的诸王练兵讲武,诸王就藩之后又多次以主帅名义随大军出征塞外,另一方面多番教育诸王爱民勤政,此外更是颁布《皇明祖训》约束诸王。
分封制度在明初确实起到了藩屏海内、收揽权柄的作用,但朱元璋没料到这也给燕王等人提供了反抗朝廷的机会。
朱标、朱允炆的优势
永乐一朝修纂的诸多史料中,多次描述燕王朱棣才是朱元璋所属意的继位人,更不乏对太子朱标以及太孙朱允炆的诋毁。
而史书中描述朱元璋想更换东宫的原因竟是?太子所为失道?,我们只需了解朱标的成长轨迹和朱元璋对他的殷殷期望,便可知此为无妄之说。
朱元璋出身微末,27岁才得嫡长子朱标,对其自幼严加教育、寄予极大希望。朱元璋登极之时便以十四岁的朱标为皇太子,以心腹大臣李善长、徐达等兼领东宫职务,并且选拔名儒宋濂等人对其教导,明确将他作为储君培养。
马皇后去世后,内心悲痛的朱元璋有意以军国大事历练朱标,多次传授御臣之道。期间父子二人虽因刑罚过重而有所争论,但并未有任何关于太子?失道?的记载。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元璋更是命朱标巡抚陕西,一来观测关中是否可迁都,二来是令其约束震慑多有过失的秦王。
明初时人就曾说过,从三代以来,对于太子的培养从没有比得上太祖这般用心,而其他诸子自出生起就从未与朱标处于平等地位。
可以很肯定的说,朱元璋内心从未对朱标的储君之位有过丝毫动摇,反而满是放心和期待,朱棣更不可能在候选人之列。
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异常悲痛但也未有过多犹豫,迅速敲定了新的储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将朱标安葬之后,九月便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对于这位帝国新接班人的培养,朱元璋同样不遗余力。
挑选朱标父子作为继承人,是因为朱元璋看重他们身上关键的优点——仁孝,但由于史书的篡改,朱标父子仁孝的美名却成为人们印象中的孱弱,更是将朱元璋大肆屠杀权贵的原因归结于担心朱标父子无法驾驭他们。
实则不然,不论继位者是谁,面对日益跋扈的大臣将领,朱元璋对他们动刀是必然之事。
蓝玉以及胡惟庸案虽牵涉甚广,但查此二人前后所为,他们的死并不冤屈,就连后世常叹息的傅友德后来面对朱元璋也并不恭敬。面对这些潜在威胁,朱元璋必然不会心慈手软,也绝不会给后世留下隐患。
大明以武立国,创下的基业更需要守成之君来坚守,朱标父子可谓满足了朱元璋理想接班人的全部想象。
仁孝之君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要知性格宽厚的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东平高句丽、北灭西突厥,将唐王朝版图推向极盛。
自幼作为储君培养的朱标父子未必比不上后来的明成祖,朱元璋又怎会舍弃自己数十年的心血而选择仅为藩王的朱棣呢?
最有可能的接班人:晋王朱棡
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除了太子朱标,排在前面的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
明初封赐亲王以嫡长为先,而朱元璋又认为关陕、山西两地最为关键,以秦王、晋王分封于此,而北平则长期有大将驻守,可见分封镇边九王之时,秦、晋两王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是高于燕王的。
随着时间推移,藩王们年岁渐长就藩之后,各自表现大有不同。地位最尊的秦王劣迹斑斑,朱元璋愤然将之召回南京,前后训斥长达一年。
即便朱棣嫡子身份存疑,但此时的秦王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已然比不上晋、燕等亲王了,而秦王也在朱标死后的第三年病逝早早出局。
秦王达不到朱元璋的要求,但第三子晋王却是处处都表现合格。
首先,晋王的嫡子身份从无争议,论资历也排在燕王之前;
其次,根据杨永康先生的考证,晋王就藩之后并无不法之举,明廷颁赐晋王的诏书中也可看到朱元璋对他的舐犊之情,在边防军务、治国理政等方面谆谆教诲,爱护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洪武朝后期晋王也多次主持出塞征伐之事,且在?蓝玉案?中朱元璋依靠晋王控制边军,并清洗了军中蓝玉的党羽,可见晋王早已能够被朱元璋倚重,他也较好地履行了藩王的职责。
因此,即便朱元璋有过从诸子挑选继位者的想法,晋王被选中的基本面也远大于燕王。
洪武年间燕王被夸大的功绩
朱棣自负英明神武最像朱元璋,这被宣传为朱元璋想传位于他的原因。他担任燕王时多次出塞,得到了?清沙漠者,燕王也?的至高评价。
由于朱棣最终成为?远迈汉唐?的永乐大帝,在洪武年间所留下的史料都是一边倒的称赞,功绩远超其他藩王。但根据黄彰健和吴德义对朱元璋两份诏书的考证,发现至少有两次表现燕王出塞作战的记载有不同程度的造假之嫌。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五月,朱元璋敕令武定侯郭英等将领随代、辽、宁、谷王出塞驱逐胡虏,其中辽王担负责任较大,而燕王并未参与。但在永乐朝所修《明太祖实录》中,这两次行动全部划到燕王名下,且一切号令听燕王节制。
对于洪武年间朱棣的其他功绩和美名,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从这两份诏书中窥知一二,有待更多史料的发掘。
根据朱元璋的临终谕诏以及明人的其他记载,可以发现洪武末期特别是晋王去世前后朱元璋对燕王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晋王死于朱元璋之前三月,晚年的朱元璋悲痛之余更是心生担忧,北方诸王制衡的局面因晋王之死而被打破。
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朱元璋与朱允炆就藩王势大进行过交流,发出?燕王不可不虑?的警告。同时留下遗诏规定藩王只能掌控护卫官军,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从朱允炆登基之后迅速削藩可以猜测,朱元璋身前对于削藩之议应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宗室排序考虑,朱元璋都不可能考虑传位给朱棣。但朱棣硬是以一藩之地力抗朝廷而成功篡位,这点朱元璋生前也无法料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学界已有定论,那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传位于他?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